爱能被看见吗—哈罗恒河猴
如今快餐时代,到底什么样的爱能被看见,能被接受呢?是享受不尽的物质还是悲伤失落时一句鼓励安慰的话?但对于原生家庭的孩子来说,成功的父母一定不是那些尽力给孩子充裕的物质生活,我们所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直想写一份关于哈罗恒河猴实验的感想报告,但仅代表个人的看法。这六个实验可能至今会受到人们的道德谴责,不可否认,的确对爱做出了更多的诠释,给父母们带来了新的正确的启示。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一些普法节目或者身边有些孩子被父母含辛茹苦的抚养长大,原想着养儿防老但孩子却不懂感恩,像是和陌生人一样对待父母,遭到舆论的自责这孩子没有感恩的心。但哈里·哈罗第一个实验—代母实验给了这个现象的另一种思考方式。这个实验分为两个:第一组实验将这只幼猴和两个人造妈妈放在一起,一个是用铁丝制作并带有奶瓶可以给予正常的物质供给,第二个是用绒布制作没有喂养功能,当然二位“妈妈”的温度都维持在一样正常的范围。结果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猴在大多时间会待在抱着绒布妈妈,只有在饿的时候才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喝奶而且有时还会在喝奶的同时把脚放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食物并不能给子女长时间的依恋。第二组实验是将两只幼猴分别给绒布妈妈和铁丝妈妈抚养,两位“妈妈”都有喂养的功能,一段时间后,试验者把两只幼猴放在一起,同时两位“妈妈”也一同出现,再放进一条狗,并对他们狂吠,结果是小猴们都躲在绒布妈妈的怀里,即使那只长时间被铁丝妈妈喂养并从没有见到绒布妈妈的幼猴也毫不犹豫的躲在绒布妈妈的怀里!后来把被铁丝妈妈喂大的小猴和铁丝妈妈放在一起做相同的实验,狗吠是小猴并为躲到铁丝妈妈那里寻求庇护,而是躲在角落里嘶喊大叫甚至出现拉扯自己毛发等自残的行为。这组实验证实爱并非来源食物更多来自接触。经过后续观察发现这两只猴子成年后还出现了更多的心理疾病,比如不能融入猴群被同伴不喜欢等现象……
爱源于运动和玩耍。第二个实验是摇摆实验。对于第一个实验成长出来的猴子在放归猴群后出现各种不能融入群体的问题说明接触并非能给予孩子完整的心理成长历程。这组实验在之前的不能动绒布妈妈上增加了像摇篮一样的摇摆功能并且保证这只小猴每天有半个小时时间和真正的猴子玩耍,仅这两个改变,让这样哺育的猴子在成年后基本正常。所以除了接触还有运动和玩耍是母爱的三大重要的变量!
这两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爱并非来自对孩子无穷无尽的物质供给,更多是来源于对孩子的触摸、运动和玩耍。虽然只是在猴身上的实验,推广到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应有尽有的物质财富并不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依恋。孩子小时候需要的更多是陪伴,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他才能去相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