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高考,社会学
最近关于高考文理科的讨论好多啊。接着昨天对博士生涯的回顾,我今天将以顺序的方式回忆一下我和社会学的渊源,以及一步步怎么走到博士项目的。当然穿插这篇回忆录的线自然是“你学社会学能干什么的”这个灵魂拷问。
(一)高中分科:萌芽
虽然我高一时候理科成绩还凑合,碰到了几个讲得不错的理科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数学老师等等。我知道和其他同学比起来,可能自己要花多一些时间去理解知识点,写作业时间也要更长一些,但我一直也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的学习过程。但是最后一次分科考试没考好,我爸当时说,你看你这么用力学理科还考成这个样子,你可以考虑学一下文科,说不定以后会轻松很多。当时心理挺不开心的,但想了想还是选了文科,因为我的生物实在是太烂了。 可是学了文科之后我并没有觉得轻松,除了数学简单了一些, 文综有很多题目我真得不知道考点在哪里,很多知识点我真得记不住。尤其是政治学,很多知识点我真得背不下来。唯独稍微让我开心一点的还是历史学的材料题,里面当时引用了费正清的一些史料分析,讲到清末经济,太平天国等等,同时还介绍了一些社会分层的概念,我觉得太有意思了,模模糊糊知道自己好像对社会学有兴趣。
(二)本科:专业选择
后来来到浙大选了社会学,当时浙大社科类就一部分专业,成绩好的都去了金融和经济。其他很多专业我也不感兴趣,我想了一想,算了我就还是选一个没有人选的社会学吧,但是真心喜欢啊。虽然逢年过节总会遭受家长的灵魂拷问“你学社会学以后能干啥”。当然这个问题即便当我到了美国还是有人对我进行这样的“灵魂拷问”。
浙大的社会学设置比较侧重理论,定量的训练少了很多。我很感激本科时期的班主任,她真得对我非常有耐心,很愿意倾听我很多不着边际的想法,并且经常鼓励我去执行点子。浙大呆了三年觉得自己当时对定性研究的天赋还是不够,尤其对庞杂资料的把握能力还是比较差。当时网课才刚刚兴起,并没有太多面向社会科学的统计分析课程。当时我觉得,如果社会学不读到博士,应该很难找到工作,于是定了专业之后我就知道自己一定得读完博士。
偶然间看到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跟浙大的3+x项目,恰好有一个公共政策学的方向。 由于我大一大二的GPA并不是太高,乱七八糟跟风选了一堆课,我记得当时自己随大流选了“会计学概论”,但是我真得从头到位都没能听进去,最后考试的时候给挂了 (没错我本科时候挂过科, 想不到吧哈哈),好在浙大有重修的政策,第二次考试过了。但是这个导致我的GPA对申请出国却没有任何竞争优势。我想了想,那就干脆去这个项目吧,于是稀里糊涂就去了。 其实出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非常迷茫,有时候也经常没有动力,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可以做什么。我身边的朋友有拿国奖的,有跟着老师做项目的,有开始出国交换的,有往返杭州上海在光线靓丽的外滩实习的,我真的非常迷茫。我觉得可能需要换一个环境再去学习。 今天的我可能会对当时的我说,别焦虑,你可以好好学一下Java或者C,再多看一些社会学研究期刊,再加加把油学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人很多时候的迷茫就是想法太多,看书太少,做得太少。
(三)密歇根两年
在密歇根的第一年压力还是挺大的。我不会开车,当时只能坐公交往返于学校和公寓,本来Lansing就非常无聊,再加上我两点一线的生活,就更加无聊了。课程设置里面我比较喜欢的是统计课和计量经济学,真得非常幸运,我当时学计量经济学II的老师讲得非常好,我于此同时也看了一部分econ的paper,多少知道一些D-I-D和工具变量的方法。在内容方面,项目设置以美国政治为主,被迫看了很多关于美国政治的讨论。当时我在的政治系下面有一个叫做Matt Grossman的老师,当时我记得他出了本书,他用了神经网络的方法分析了美国过去五十年两党的极化现象,我只听了他的报告觉得很有意思。第二年我开始选择一些社会学系的课,也接触到了family demography这门研讨课,我记得当时每周都要交memo,但是我的写作还是很差。我记得当时上课的老师很认真地把我叫到办公室,把我一字一句地改了文法,并且鼓励我继续去写,她说,英语也是我的第二语言,开始比较难,但是你一直有进步啊! 时至今日我都非常感激那位老师。 到申请的最后的暑假,我才发现我对人口学很感兴趣,于是最后一学期选了zhang zhenmei老师的人口学概论(虽然是面向本科生的)。
最后申请季可以说是手忙脚乱,我的GRE一直拖到11月底才考出来,而且两次成绩出来都是一样的。好在文书有一个历史系的博士生帮我看,我觉得那篇文书应该是来美国写的最最最好的一篇文章了。我非常感谢帮我写推荐信的社会学老师,我也找了政治系的一个老师写,他当时很愉快地答应了我,但是到最后他都没有提交,我发了很多邮件,也找系里同学帮我发了短信,但是他一直没有回复。到最后我才意识到自己被ghost了。我没有想到一个老师能做出如此不负责任的事情,这件事情之后我一直hold grudge很久。后来这个老师得知我录取到了几个项目,跟我打招呼说祝贺,好像什么没发生过。我没有理他,因为我差点因为他而没学上。
在密歇根的两年里,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多事情,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不怎么愉快的。 虽然我知道MSU的社会学项目不错,老师也都很厉害,但是我知道,是时候换一个环境,去一个天气好的地方。虽然生活上不是怎么开心,但是我非常感激密歇根很多的老师,尤其是在公共政策项目的很多课程,帮我了解到很多美国政治和政策,有很多交叉学科的视角,我觉得对日后思考很多问题都有帮助。还有,我觉得了解美国当下政策相对容易的方法还是看报纸,尤其是local的报纸。我在网上看到很多朋友说,在美国做政策很难,因为外国人不了解详情。我真的觉得不是的,报纸真的是很好的学习媒介, 语言非常通俗,NYtimes 有一个Upshot的专栏,会讲很多政策的分析。而且如果经常去看,你会发现很多政策热点都是来来回回地讨论,辩论。比如最近炒得火热的homeless crisis的问题,education equity的问题等等。报纸上都反复不断地报道。跑题了,最后我还是很感激在密歇根的两年,让我个人在学术identity的问题上有了一个很清楚的认识,我也逐渐清楚自己做哪一个领域会更加擅长,比起本科比较迷茫的状态,我的目标更加明确,对工作也更有了动力。
回到最后的文理科的讨论, 我真的不认为文科生或者理科生谁比谁更厉害。本身分科这件事对人的发展很不利。我很喜欢数学和物理,可惜因为被认为因为是女生而”学得吃力”就要被迫选择文科,这个想法本身就很有问题。人学什么最重要的还是热爱。这几天我在上machine learning的网课的时候复习了一些线性代数和微积分的东西,我觉得太有意思了,但又觉得很遗憾,因为本科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不是理科出身就学不好这些知识,就没有尽力去做。再比如,我真得非常不喜欢政治课,我到现在都觉得是浪费时间,但是到了文科要必须学这个东西。 我知道在美国的高中并没有分科,如果你不喜欢物理,你可以选AP化学和AP生物。很多时候我在想,分科真得限制了自己继续发展。虽然我最后还是会选一个social science方向的专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再学很多很有意义的东西, 更加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