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0

2023-03-19  本文已影响0人  夏日不夏

从解离的角度来讲,每个人本质上都拥有多种自我版本(问题则在于它们之间的离散程度),而不同自我之间的转换规律,则成了很多探究解离议题的心理学家们最感兴趣的部分。

不同自我的转换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部分,比如一个自认为对社交恐惧的人,在某一刻可以切换成一种彻底的社牛状态,但并不是每次都成功,ta也不知晓自己如何做到了这一点。同样的,当一个人社牛的状态结束后,会进入一种深度的回避和退缩状态,仿佛先前的那些经验属于另一个人。

还有一些人的行动能力,常常是在一件事几乎没有余地的时候,突然得到了彻底地执行。比如一个人平时表现一般,而一到了危机关头,或者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就会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也就是说,ta总是需要一种特定的条件去触发那个能够行动的自己,而大部分时候,自己则维持着一种近似无能的体验,而拖延,不过是这种体验的行动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拖延并不是一个人什么都没做,而是那个无能和退缩的自我在“充分行动”,懒惰也是如此。

再比如说,一个自卑的人,在某些时候可以变得很自负,但也许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变量,就能够让ta彻底地切换成那个自卑的面貌,一瞬间,ta似乎失去了所有自负的自我的那些经验,甚至是那个自我才有的能力。                                       

我想起Bromberg在自己著作里的思考:一个人可以通过假装勇敢,来克服恐惧,而恐惧,却成了ta变得勇敢的条件。他接着追问:“当一个人真的体验到勇敢后,ta还在假装吗?”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那些代表着安全和力量的体验,我们可以在某些时候,进入那种状态。就像一些心理学实验所表明的那样,当你设想自己是某种人的时候,你就会表现出那种人所具有的一些品质。这是一种善巧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心理暗示,比如一个即将登台演讲的人不断告诉自己说“xx,你可以的”,那个“你”,隐晦地揭示了ta其实是另一个人。

而这种方法只能够应急,它并不能让我们真的改变,就像一个人无论自我暗示多少遍,它都只是在建立另一个自我副本(非我),而不是更新那个核心自我。

如何才能真的变成那样一个人呢?它显然不是基于一种切换的规则。引用Bromberg所说的那句话:“The person is not pretending to be unafraid. He is no longer trying to be brave.”

“这个人并不是假装无所畏惧。他只是不再试图勇敢。 ”

转自微博崔庆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