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兴趣就放弃,是在尊重孩子,还是毁掉孩子?

2021-04-11  本文已影响0人  平凡凡在成长

朋友家的娃,经过五年的苦练,终于拿到了钢琴八级,再努把力就十级“通关”了,可这个时候,孩子却闹了矛盾,说什么也不想继续了。因为,没兴趣,不喜欢了。

也确实,这五年,为了练琴,她舍弃了太多玩乐时光,也吞下了很多泪水。“为什么我的课余时间,不能我自己安排?为什么我的生活要这么过?这究竟是你们的人生,还是我的人生?”

“可这一开始,明明是她自己要学的呀?”面对孩子的抵抗,朋友一筹莫展,但内心又告诉她,对孩子“不能妥协”。

毕竟,山坡已爬到五分之四,这时放弃有点“功亏一篑”。

她问我:怎么办?

若是换做前几年,我肯定劝她“尊重孩子的选择,因为那是她的人生”,但随着自己年龄渐长,经历渐多,越来越觉得,愈是艰难的时候,愈是要帮助孩子再坚持一下。

人生是孩子自己的没错,但孩子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未成年时期那段的经历,是父母陪他一起塑造的。在这段经历中,是克服困难的经验多,还是逃避困难的经验多;是获得成功的体验多,还是遭遇失败的体验多,对他今后会如何面对人生挑战,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是否要坚持考级?”“是否要培养孩子学会一两门乐器?”这看似是关于孩子才艺的培养,但这才艺培养的背后,其实是对一个孩子意志力、抗挫力、自律性等多项品质的综合考验和培养。

那么,孩子的内心意愿重要吗?比如他对所学的东西没有兴趣,也要坚持让他“学有所成”吗?

孩子的意愿重要,兴趣也重要。但如果孩子学什么,都全由“兴趣”为导向,没有兴趣了就可以放弃,那么很有可能孩子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

因为,不论学什么,都会遇到“痛苦”,都会遇到瓶颈。

而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遇到挫折,想要逃避,是人的本能。

就连从小展现出非凡天赋的音乐小王子周杰伦,童年也曾有过想要放弃音乐的念头,因为每天练琴枯燥又辛苦,而其他的同龄人都在窗外嬉笑玩耍。

这一点不仅对孩子,对成年人亦是如此。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成人的世界里,半途而废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比如,想要晋升发展,报了某门课程,但中途却放弃了学习,因为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让你“无法”继续坚持下去;

比如,根据“兴趣”找的某份工作,但干不到半年,就辞职,兜兜转转七八年,却发现,没有一个行业能沉淀下来,因为“兴趣”总是来得快、去得快;

……

兴趣是什么?兴趣,如果没有“坚持”的加持,它只是某个时间节点的情绪,如烟花般易冷。而那些获得成就的人,靠的从来不仅仅是兴趣和喜欢,因为通往成功的路,原本就是一条兴趣和厌倦交替出现呈螺旋上升的通道。

哪怕对一件事,一开始有再大的热情,再多的喜欢,“无聊”“厌烦”的情绪都可能在某一刻不期而至。

这一点适用于任何人,不论是普通人,还是成功人士。比如数学家朗达·休斯就曾坦言:“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好多次想打包走人,去干些更容易的工作的念头。”

但所不同的是,那些有所成就的人,不会对自己想要放弃的念头缴械投降。

那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是天赋异禀?基因遗传?还是环境造就?

心理学家安杰拉·达克沃斯说,是坚毅力。

而坚毅力又需要在反复的磨练中造就:遇到困难时,咬牙抗一抗;感到厌倦时,不放弃。

而“很多事情中的巧妙和欣喜都是在你坚持了一段时间、深入地投入之后才体会到的……你看似无法彻底解决一个问题,或者彻底理解它,都需要你在这件事上坚持下去。”《选择的悖论》的作者巴里·施瓦兹如是说。

虽然,我们可能没指望孩子成为“周杰伦”,也没指望他成为什么“家”,但遇到了坎,学会克服;有了厌烦情绪,学会疏解;成长中多些成就体验;而不是仅凭兴趣,对喜欢的事浅尝辄止,这些,哪怕是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也是必需的。

日复一日的锤炼确实枯燥,但只有化兴趣为信念,化忍耐为坚毅,靠信仰、自律和责任,才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踏实走好每一步,才能铸就我们更多的自信和力量去追求更多“喜欢”的东西。

愿你我都能帮助孩子,铸就这样的自信和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