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 《君主论》

2021-02-07  本文已影响0人  Selina0511

今天我将与你一起探索本书的秘密:这部被欧洲历代君奉为主案头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书中提出的政治构想在西方不被重视,反而在古代中国,许多地方与它不谋而合?

《君主论》是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的著作,当时是作为一部政治论文,呈给掌控佛罗伦萨政权的美第奇家族的。

它同时也是一本毁誉参半的政治奇书。它里面的每一章节,都是对当时与过往欧洲政治最精辟的总结;它所给出的每一点建议,不得不说是为君主打造的最有智慧的谋略;

甚至,有人称它为“人类智慧在政治思想方面最精深的表现,是近四百年来形成欧洲人思想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可是也有不少人对它加以忽略和批判,甚至当时的主人公,美第奇家族的君主也对它视而不见。

它的里面提出了许多在当时欧洲社会看来,骇人听闻的观点。

比如里面有一点说:君主的政治行为不应该受到道德规范的束缚而应完全以实效为原则。

你看,他把君主不应该受到道德约束,完全诚服于利益这一条,放在明面上来说。

别说当时的欧洲人心理不舒服了,就连几百年后的现代人看来,你这不也是毫无道德底线、政治不正确吗?

这个咱们暂且按下不表,就单说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对于掌握政权的君主,十分有利的。它告诉君主,如何利用谋略,既保证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又能深受人民的爱戴。

你想,这些既有实操又有例证的建言,就算违背道德,一个封建君主,明面不接受,暗地里或多或少也会采用吧?

可咱这位叫洛伦佐•美第奇的主可倒好,完全对它嗤之以鼻。

其中的原因,或许已经被淹没入历史的尘埃中,但是我们可以从马基雅维利的生平中,抽丝剥茧,探索一些可能。

马基雅维利,出生在1469年,这个时候,正是咱中国君主集权制的一个顶峰时期,大明王朝。

他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贵族家庭,不过家道中落,到他父亲一代,已经家徒四壁。好在家里还有些许藏书,幼时的他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到他29岁时候,当时当政的美第奇家族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制,他也开始从政,成为了共和国的高级长官,在外交和国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他43岁的时候,他所在的共和国,又被推翻。政权重新回归美第奇家族的手中。他自然被免除了一切的职务,后来涉嫌卷入一起反对美第奇家族的政治密谋中,被捕入狱。

几经波折,才无罪释放,可却落得家徒四壁。当时引起当权者注意,他蛰伏一段时间,开始书写《君主论》,想献给当权者,谋求个一官半职。

不过你站在,洛伦佐•美弟奇的角度想一想,刚开始,我们当政当的好好的,你们城里的那个共和国,把我的家族赶了出去,等我上台后,你又搞了一个幺蛾子事件,现在你又给我建议,用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手腕治理国家。你当我傻呀?我才不用呢。

于是他的人生又陷入了十年的沉寂。直到1523年,美第奇家族的朱理当政。他才又被重新启用。

四年之后,美第奇家族倒台,佛罗伦萨恢复共和制,马基亚维利想继续为共和国效力,但因为他曾效力于美第奇家族,不被共和国起用,郁悒成疾,这位近代政治思想主要奠基人即去世,享年58岁。

他的一生充满坎坷与不幸,而他的这本著作《君主论》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

1532年,罗马教皇克莱门特七世亲自批准出版该书。

在以后的二十年内该书曾重版了二十五次。但是,不久抨击《君主论》的浪潮开始聚集。议会下令焚它;在罗马教廷,马基亚维利被视为异教徒;甚至到后来《君主论》在欧洲被列为“禁书”;天主教和新教也联合起来反对马基雅维利。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当时,席卷美国、法国、德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运动方兴未艾,意大利要求自由和统一的政治革命在1870年达到高峰。于是,马基亚维利的著作才得以恢复名誉,马基亚维利的思想又得到首肯。

综观《君主论》,它以论文的形式从二十六个方面讲述了君主的治国之道和兴邦之术,如何通过专制统治,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以复兴意大利。

纵使如此,这本书究竟有什么魔力,在备受骂名同时,又能让西方政治界将其奉入神龛?

今天我将结合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政治,并通过几个关键词,带你了解为什么这本《君主论》有如此地位。

— 关键词1:历史机缘 —

我们首先来看看《君主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在讲这点之前,先澄清一下大家对西方君主的误区。一说到君主很多人就想到中国的皇帝,唯吾独尊,全天下就他一个人说了算。其实并不是,举个简单的例子,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大帝,这人很有名吧, 可是人家得到的封号就是:“第一公民”。

你也只是荣誉和拥有的财产比我们多一点而已。甚至,那时候的平民和皇帝都挤在一个澡堂子里洗澡,虽然你是位皇帝,但咱们在地位上还是平等的,你就是财产比咱多嘛。

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说一个皇帝在街边走着,突然一个妇女把他给拦了下来,说有事情要向他汇报。皇帝说,我赶着去开会呢,下次再说下次再说!

那个妇女就愤怒地说:“你连你人民的诉求都不听取,怎么配得上成为我们的皇帝?”

皇帝一听,想想也是,立马回头听了她要说的话。你想想,这种情况在古代的中国或者东方怎么可能发生。

颇有点君民一家亲的味道。

而到了15世纪的意大利,早已经不再是往日辉煌的罗马帝国了,政治上四分五裂,各个诸侯国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罗马教会既无能力去统一意大利,又不让其他势力来完成统一大业,这使得意大利成为邻国任意宰割的羔羊。马基亚维利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坚决倡导者。

他认为,由于教皇和教会的存在、各城邦国家的彼此嫉妒和相互蔑视,使意大利丧失了中世纪时期在商业和贸易方面的领先地位,而且因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而备受西班牙、法国和德国的蹂躏。

面对意大利长期政治分裂造成的内忧外患,马基亚维利认为只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集权政治,才能抵御外患消除内乱。

虽然他本人衷心地向往崇尚共和制度,但同时也主张只要国王能够运用手中的权力,动用一切公开或隐蔽的手段拯救意大利于水深火热之中,实行君王制也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

只有集权制度,才能在那个时期让佛罗伦萨重新复兴。

《君主论》是马基亚维利14年政治生涯,特别是外交经历总结探索的结果。

以上就是第一个关键词:历史机缘。政治的分裂以及君主权威的丧失导致了意大利的衰落,马基雅维利希望建立君主集权制,让意大利复兴。

— 关键词2:世袭制 —

马基雅维利认为,世袭制更有利于君主国的统治与安定。

首先,马基雅维利提出,建立世袭制的君主国,是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人们已经习惯,在世袭统治下生活。只要这个君主不触犯他的先祖立下的制度,即使他碌碌无为,也能够维持他的统治。

就算他丢失了权位,一旦夺权者发生了祸患,他也能够重新掌权。另外,你很难完全地占领世袭制的君主国。

当你试图占领这个君主国时,所有利益受到侵害的人们都会成为你的敌人,就算你武力强大,可是在夺取政权后,你依旧需要当地的人民对你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你以前的盟友很可能无法继续与你成为盟友,因为你既无法满足他们内心的期望,你又无法背负刻薄寡恩的名声把他们赶紧杀绝。

举个中国的例子,我们很快就能明白。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是依靠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刚开始,秦军兵临城下,很多地方中高层官员,既畏惧秦军的武力,又希望投诚能给他们带来切实的好处,于是不战而降。

可当秦国荡平六国之后,并没有满足他们的期许,立马从中央下派高级官员接管地方,之前那些想要升官发财的人,沦落成了基层干部,自然心有不甘。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再次叛乱。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如此,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当地基层官员,联合地方百姓,把秦朝派来的高官给杀了,开城献降。

但是,马基雅维利认为有一种例外。就是在短时间之内,有另外原有的势力或者另外一股势力再次征服该地区,就不会那么容易丢失了。

因为统治者借助反叛,有充足的理由惩戒那些叛乱者,并针对薄弱环节巩固自己的权利。

后来汉朝再次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两种策略,对于一些容易拿下的不稳定地区,所有政治班底都换成自己的人。而对于那些拿下的,就暂时不动原有的政治根基,等到合适的机会再一一拔除。整个大汉王朝维系了400余年的统治。

— 关键词3:集权制 —

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集权制比分封制更容易让君主获得臣民的爱戴。

在西方,有一个功业与秦始皇类似的,但结局却恰恰相反的君主,他就是亚历山大大帝。他同样几乎征服了所有已知世界,但是没几年他也死了。但是他的继承者们却保住了江山。

对此,马基雅维利认为,有史以来的君主国,主要采取了两种统治手法:其中一种不稳定的方法,就是分封诸侯。

大多数诸侯都是世袭制,而他们也拥有自己的国家和臣民,这些臣民把诸侯奉为主人,反而对君主没有感情和义务。为此西方的封建制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叫:“我附庸的附庸并不是我的附庸。”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这样的一个状况,当时各国的臣民只对自己的国君效忠,几乎没有人把周天子当回事。

以至于金庸老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借黄蓉之口,嘲讽当时的政治状态:“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而另一种更为明智的状态就是由一位君主和一群臣仆进行统治。大家注意,是臣仆,既是臣子又是仆人。这样臣民们对他们的君主会更加尊重,因为他们认为在全国至高无上的只有它。

这就有点类似中国明清两朝的封建集权制。在明朝国家由皇帝和内阁统治,而内阁又完全听令于皇帝,到清朝更甚,大臣们全部沦为皇帝的家奴。

这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明朝著名的嘉靖皇帝,几十年来不上朝,朝局却依旧能完全掌握在他的手中。

另外,马基雅维利还提出一点,君主一定要拥有自己的军队。

这一点,在现代中国人看来,似乎很难理解。你可能会问,诶?军队不就是掌握在君主手中吗?

这要是中国古代的王朝看起来很好理解,几乎每一个朝代皇帝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特别在宋朝以后,军队几乎只掌握在皇帝自己的手中。

可是欧洲,特别是当时的意大利,却并非如此。当时有很多君主国自己是没有军队的,比如雅典人后期和斯巴达人打仗时,有90%的军队都是雇佣军。而罗马人的死敌,迦太基人全部使用的雇佣军。他们的后果是,雅典人不得不投降,而迦太基人被灭亡了国家。

— 关键词4:忽略完美人格 —

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不应该看重所有的美德。

如果一个君主试图拥有所有美德,而且希望这些美德能够被人民所赞扬,那么他不但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还会加速自己的灭亡。如果他在一切事情上,都想与人为善,那么他一定也会遭到毁灭,因为他处于许多邪恶的人之中。

所以,一个君主如果要保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清楚一些会招来骂名的事情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做。假如不运用某些恶行,就无法统治自己的国家,他就没有必要因此而内心不安。

在此,马基雅维利从慷慨与吝啬、仁慈与残暴、守信与失信等几个角度详细地讲解了各项利弊。

首先,慷慨与吝啬该如何抉择?

他认为,倘若你的慷慨,只能使一小部分人受惠或者只能全国短期性的受惠,那你的慷慨可能会害了你。

中国不少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为了谋得在历史上的美名,经常会下一个圣旨,就是永不加赋。与此同时,他们又不允许后代子孙们改变他的经济制度。

以至于到王朝后期,通货膨胀时期,国家财政支出不足,就总想着赋以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搞的百姓民不聊生。

其实,英明的君主,不应该对吝啬的名声在意。当人们看见他由于节俭和勤政,因此收入丰盈,国家富强,又能够保护国家安定时,人民就不会指责他的吝啬。

若是一位君主在取得政权或者带队出征时,必须表现得慷慨,否则士兵将不再追随他了。

就像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的时候,对于那些尚未占领的地区,并非自己的领土与财产,大肆封赏,酣畅淋漓的慷他人之慨。

那君主是应该表现得仁慈还是残忍?

当一个君主试图以仁慈的美名流传于世的时候,往往不会如常所愿。因为人类一般有这样一个特点,当你对他们有用的时候,他们可能把一切都给你,甚至可以为你奉献自己的财产甚至生命。而当你对他们没有好处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背叛你,离你远去。

著名的凯撒大帝,在夺取政权时,十分让元老院畏惧。他的政令无人不敢违背,而当他听信元老院的效忠后,解除了武装,很快就被元老院们密谋暗杀。

人们冒犯一个仁慈的人或者自己爱戴的人,比冒犯一个自己畏惧的人更加容易。因为爱戴是靠恩义来维护的,而畏惧是因为自己害怕受到惩罚而有所顾虑。

至于君主是否应该信守承诺,我想听到这的你一定在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一个很平常的例子,就是汉高祖刘邦,不仅在打仗的时候,对自己的对手出尔反尔。就算已经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后,也开始“狡兔死,走狗烹”的套路。

不仅是他,包括每一个思维正常的皇帝,都是运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开国时的有功之臣。

而他们在历史上几乎也都获得了较为正面的评价。

— 关键词5:尊重 —

马基雅维利在书中抛出了一个设问:君主如何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在这一点上,马基雅维利与几乎和他处于同一时代的东方君主,明成祖朱棣,不谋而合。

他们一致认为,除了伟大的事业和卓越的成就,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赢得人们对君主的尊重了。

而伟大的事业和卓越的成就无外乎以下几种:卓越的战功、令人瞩目的文化事业、无上的威望、爱将惜才的名声。

你看明成祖正是如此,五征漠北、修撰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万国来朝,几乎明朝数得过来光辉事迹都出现在他的朝代。

就算他谋朝篡位、生性残暴、刻薄寡恩,但是在后人评价中,依旧是雄才伟略的绝世英主。

总体来说《君主论》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惊世骇俗之书,对整个世界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领域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它因出版后不久,就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被禁的政治之书,而为世人瞩目。

在人类思想史上,还从来没有哪部著作像《君主论》这样,一面受着无情的诋毁和禁忌,另一面却获得了空前的声誉。

对于这本书,你只需要记住以下几点:

一、《君主论》是一部毁誉参半的政治奇书,它诞生在意大利政治军事实力不断衰落的历史背景下。作者马基雅维利,为了赢得当政者任用,精心撰写的政治建言。

二、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制、世袭制与集权制是强大君主国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一位英明的君主,应该忽略掉完美的人格,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或多或少的用不良的方式处理政治问题,并在适当的时候推动伟大的成就,来赢得人们的尊重。

有人说,他是一本卑劣的“坏蛋修行手册”,因为他触及了政治中的道德底线。

也有人说马基亚维利大胆地点出人类许多劣根性,正好作为统治者利用之处。

然而无论我们喜欢或不喜欢,他所提到的内容都是切实存在的。直到20世纪后期,人们才开始以科学态度对待它。

君主论,也就说到这里,之前的我们也讲过,读历史,千万不可用现代的眼光去套,而是还原当时的社会情境。否则,我们能读到的仅仅是一点点片面的故事。

- E N D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