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里的烟火气

2020-04-19  本文已影响0人  KarenJ

早上去超市买东西。看到这样一幕。

一帮人在一个自助机前排队,前面有一个自助机闲着。年轻人走过去,把手里拿着的一个东西扫码结账。

此时,听到队中一个老头儿断喝:“排队!”

年轻人诧异,问:“你们在排队称重吧?我这个东西不需要称重。”

“不称重也得排!”,老头说,“你以为我们都是傻瓜?”

年轻人早已回来排队,听到老头儿这句话,心里已是不快。口里说:“我可没认为您是傻瓜。”

老头儿还是愤愤,听到年轻人这话,说,你想怎么着?年纪轻轻,不守规矩!

年轻人脸憋得通红,倒是没再言语。

此事算是了结。

我在旁边看着,知道那个年轻人并非恶意插队,老头儿也是在维持秩序。但总是感觉那么不舒服。

仔细想,如果没有老头儿那句“你以为我们都是傻瓜?”,年轻人的感受也许就有不同,旁观者的感受也会有不同。

很多时候,一件简单的事情引发冲突,是因为沟通过程中,一些带有情绪的言语。这些言语背后的假设,让评判占了上风,事实倒显得不再那么重要。

幸亏,今天这位年轻人还算明白事理,没再纠缠。

见过很多北京老头儿身上带有浓烈的烟火气,这些烟火气是情绪,是立场,是不知从哪里来的自大。

它们的由来一定有历史原因。非常值得探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