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解《论语》——子禽问子贡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向子贡咨询了一下自己不懂的事情。孔子到了一个国家,都要去打听或者去知悉这个国家治国的方法,策略。是孔子想知道方法,提升见识,还是孔子想给这个国家提供治国之策的呢?子贡回答了,老师具备温良恭俭让的优点,自然知道治国之道,如果是孔子希望知道治国之策,也与别人的方法不一样。
子禽对孔子的行为不理解,子贡却很清楚。孔子总想知悉他国的治国之策,无外乎两种想法:一是吸取营养,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二是看看有没有问题,至于是作指导还是作为反面题库的储备现在也无从知晓了。孔子为什么乐于做这件事情呢?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思想的人,孔子一直是期望入仕并实现个人政治主张的,所以他关心政事,他期望能有所为。即使时不与孔子,但他内心一定在等待这样的机会 而且为了这个机会,孔子一直在储备能量。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想孔子也是这样想的。比如三国时候的刘备,落魄之时也不忘结交英雄,储备人品,一旦给了天空就能展翅飞翔。
可是孔子闻政的方式却与许多人不同。大多数人是通过道听途说或者观察,询问的方式求得,获取的方式非常主动,得到的方式却是被动的,因为别人的信息给不给你是不由你来决定的。孔子呢,走了另外一条路,就是攒人品,天下都知道孔子具备温良恭俭让的优点,孔子成为了名人。大腕的方式便不同了,获取的方式是被动的,你不说我便不问,可得到的信息确是主动的。大家都说,孔子来了,那可是大学问家,咱们治国的方式好不好得问问呀?尤其一些自认为干得好的君主,带着骄傲去向孔子讲述治国之策,以期得到孔子的肯定和赞赏,虽然他们并不在乎孔子是什么样的思想,可被高人拍马屁的感觉绝对是很爽的。即使个别做的不好的君主也要去表白一番,至少证明我在努力改变呀,即使孔子说的话他可能一句也听不进去。就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孔子轻松就得到了各国的政事 多么高明的方式啊!可这种方式的背后,是孔子为了成名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能让天下人认为具备温良恭俭让的品德,而且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何其难也。所以不能只看到他身居高位,更要看到这背后的心血。
孔子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政治理想,因为他的思想和做法是在太平盛世使用的,而不是在春秋乱世的。他的知识储备没有使用到,这是孔子的悲哀,所谓不得其时也。但所幸的是是后世用到了孔子的思想,并使中华民族的行为之道代代相传,使这个民族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夫子求得了,夫子也没求得,但后世求得了,所以,谢谢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