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小知识】《楚辞》和《离骚》

2024-08-31  本文已影响0人  草帽叔叔

【非原创作品,综合自网络资料,仅供学习参考!】

【本篇主题】《楚辞》是先秦时期另一部著名的诗集,是对流行于南方楚国地区的民歌的收集、整理和继承,也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源流!

【体裁演变】

楚辞,又称楚词,本为楚地的歌辞。“楚辞”是指运用具有楚地特色的乐调、方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进一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应该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九歌》原为祭祀时之巫歌,后经屈原加工而保留下来,而《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楚辞和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文学体裁。

【配图】楚辞起源于祭祀时之巫歌(图片为AI生成,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起源】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楚辞本义,一开始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配图】楚辞前承《诗经》,后启汉赋(图片为AI生成,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特色】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配图】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的源流(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版本】

西汉刘向编辑成《楚辞》集,东汉王逸又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

《四库全书总目》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而各为之注。”

但刘向编定的《楚辞》16卷原本已佚,《楚辞章句》即以刘向《楚辞》为底本,它除了对楚辞做了较完整的训释之外,还提供了有关原本的情况。

在《楚辞章句》的基础上,南宋洪兴祖又作了《楚辞补注》。此后,南宋朱熹著有《楚辞集注》,清初王夫之撰有《楚辞通释》,清代蒋骥有《山带阁注楚辞》,等等。

历朝历代,各位学者根据己见,作了许多辑集、考订和注释、评论工作。

【配图】楚辞在西汉才正式整理成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影响因素】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如前所述,楚地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

今天我们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薤露》、《阳春》、《白雪》等。

此外还有吴越等地的歌曲采集,如《越人歌》(刘向《说苑》),据说是楚人翻译的越国舟子的唱辞: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种类似的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代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除了楚地歌谣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如春秋以后,楚国贵族对《诗经》已经相当熟悉,这成为他们的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

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他们“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

【配图】楚辞不只来源于楚地(图片为AI生成,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代表人物和作品

作为楚辞的奠基人物,屈原(前340-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爱国诗人。

在《楚辞》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部分,共收他的诗作8卷20余篇。包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

其它8卷是,宋玉的《九辩》,景差的《大招》,及汉代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等。

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一类是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浪漫主义抒怀诗,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由此,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并与《诗经》并称“诗骚”。“骚体诗”由屈原创造,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它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

【配图】屈原是楚辞的奠基人,《离骚》是代表作(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历史影响】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在秦汉时期出现成型,这是《诗经》以后,中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在后世,人们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其中,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配图】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流(图片为AI生成,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