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电影』简书电影简书电影院

《肖申克的救赎》制霸全球电影排行榜20年,揭秘它幕后的故事

2017-09-04  本文已影响0人  刘茂林

——“这部电影对人们意义如此重大的原因之一是,无论你的人生境遇如何,它都适用。”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诞生于电影史上一个神奇的年份,1994年。这一年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不仅有各种类型片的一流之作,如《这个杀手不太冷》、《狮子王》等,更有里程碑式的经典,如《低俗小说》、《阿甘正传》。国内影坛,则出现了《霸王别姬》、《活着》这样的巅峰之作,成为第五代导演们的绝响,再加上《大话西游》,也足以让1994成为国产电影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

《肖申克的救赎》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改编自史蒂芬·金的中篇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这是达拉邦特的大银幕导演处女作。1980年代,史蒂芬·金开启了后来美名远扬的“一元政策”,即以一美元的价格出售一则短篇小说的改编权,前提是影片不用于商业放映。达拉邦特与史蒂芬结缘于此,他将小说《病房里的女人》拍摄成一部电影短片,得到了史蒂芬的喜爱和认可,后来才有了《肖申克的救赎》的改编。

(好莱坞明星丽塔·海华丝的海报,曾挂在安迪囚室的墙壁上很多年)

史蒂芬的高风亮节有效仿者。金庸也将《笑傲江湖》的影视剧改编权以一元钱的价格授予张纪中,然而,张纪中拍出来的《笑傲江湖》惹得金庸生气,只是他们后来成了朋友,金庸也不好当面骂了。

《肖申克的救赎》还有一个奇怪的中译名:《刺激1995》。1995年,电影在台湾地区上映,发行公司的翻译人员以为这个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骗局,而同类电影中他们最有印象的便是1973年上映的《骗中骗》,该片在台湾的译名是《刺激》。于是,他们便将本片命名为《刺激1995》。纵览电影片名汉译史,这个译名的不可理喻唯有《三傻大闹宝莱坞》堪与之抗衡。

(香港译名《月黑高飞》,有点意思)

为了适应电影叙事的需要,达拉邦特对原著小说做了大幅度的改编。他强化了老布的形象塑造,以他的经历点出了这部电影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被体制化”的主题。老布在肖申克生活了50年,他做杂役、喂养小鸟、管理图书,简直成为了监狱的一部分。等到获得假释出狱后,老布已经无法适应监狱之外的生活。最后,他在自由社会里选择上吊自杀。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改动是,电影中的年轻囚犯汤米知晓安迪·杜弗雷的冤情,想为他翻案,然而惨遭狱长杀害,在原著小说中他其实是把知晓冤情当筹码,向狱长换取了调至轻犯监区的待遇。这一改动,增强了善恶的对比和剧情的张力。电影里,也正是汤米的死将安迪推入绝望的谷底,让他下决心越狱,这是一个在关键时刻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点。

小说中,安迪·杜弗雷的“复仇”仅是越狱,并没有对诺顿典狱长的检举揭发,电影则合并了安迪的假身份、洗钱和扳倒典狱长这几条线索,将之纳入越狱的故事主线中,强化了戏剧性,大大增强了安迪越狱后成功复仇带来的观影快感。

原著小说的剧本改编堪称业界典范。达拉邦特作为一名史蒂芬·金专业户,深刻把握“情势先于人物”这一金式法则,把作为“封闭空间”的肖申克监狱呈现在大银幕上,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高墙下的绝望与希望,成为了一个文学作品完成视觉化转换的经典案例。

(安迪为辛苦劳作修理屋顶的狱友争取到了啤酒,完工后大家在夕阳下一起畅饮。这是很多影迷心中最喜爱的场景之一)

影片的色调是灰暗和清冷的。开场10分钟处,伴随着押运安迪·杜弗雷这批新犯人的囚车驶入,警报响起,电影画面是一段展现监狱全景的航拍。镜头扫过,凛冽的寒风吹动着旗帜,在空中呼呼作响,我们从高处俯览着在监区空地上行走的囚犯,感受着肖申克监狱的摄人心魂。随后,我们的视角跟着安迪走下囚车,在手铐脚链的束缚中步入了这个由高墙、铁网和狱警围成的世界,迎接着老囚犯们的欢呼和口哨。就这样,主人公安迪开始了他新生活的第一天。

在肖申克,安迪和瑞德的友谊弥足珍贵,虽然两人入狱前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截然不同,但监狱抹平了人身上的一切外在差异,共同具有的美好心灵和人性品质让他们成为惺惺相惜的好友。不过,早已习惯了监狱生活的瑞德把“希望”仅仅当做是H、O、P、E四个字母拼成的一个词。与安迪的友情并没有影响到他对于“希望”的一贯看法,"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它会让你发疯的。在这里面它没有用,你最好习惯这一点。"这是他与安迪最大的分歧。

安迪相信,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小小的天地是绝不可能被封闭的,这就是希望。他通过监狱广播播放歌剧唱片——用瑞德的话来说,是让肖申克里的每个社会弃儿,在歌声响起的那一刻都感到了自由——,用音乐连接起内心的天地与外面的世界,而代价只不过是被关了两周禁闭。

安迪播放音乐是影片叙事的中间点。此后,新的希望涌现又破灭,汤米的死让他觉得自己在肖申克里待的时间足够长了。第一遍看时,我沉浸在剧情中,被影片营造的绝望氛围感染,误以为安迪忍受不了要选择自杀,心中无比担忧,结果第二天清早和诺顿狱长一起发现他已成功越狱,这种惊心动魄的反转带来了毕生难忘的观影感受,值得在此一记。

(撕下海报,发现更大的世界)

故事讲到安迪逃离肖申克,就像是江河流经最湍急的险滩。在此之前,暗流涌动,自此之后,一路奔行入海。成功越狱的安迪,成为仍继续着日复一日平淡生活的狱囚们饭后的谈资,感染着他们,却无法激励他们。唯有瑞德从中得到启示,感受到永不言弃的希望所饱含的力量,开悟了新的人生哲理,终于一番话打动假释委员会,重获自由。

按照达拉邦特原来的想法,影片以瑞德踏上寻找安迪的路途作结,他可不想顺应观众的情感需求,来个两人大团圆的结局,因为那样的处理过于市场化。还好,经不住剧组其他人员的苦劝,达拉邦特妥协了。最终影片呈现给我们的结尾是:

在梦想之地圣华塔西欧,沿着太平洋温柔的海岸线,瑞德远远看到正在修船的安迪·杜弗雷,开始奔跑。此时镜头逐渐拉远,两人的身影渐小,映入荧幕的是美丽无尽的碧海蓝天。与影片长时间沉浸的肖申克监狱灰暗色调相对比,壮阔的太平洋景色令人沉醉,这是极具感染力的影像表达。此时此刻,我们的心灵充满了救赎感,为陷入绝望又坚守希望的安迪,为曾习惯于失望但最终奔向希望的瑞德。肖申克已经成为人生的一段经历,重要的是未来依然充满可能。

《肖申克的救赎》之后,达拉邦特还拍摄了两部改编自史蒂芬·金小说的电影,《绿里奇迹》(1999年)和《迷雾》(2006年)。它们的主题仍然关乎“希望”。这两部电影虽然没有达到肖申克的高度,但也堪称精品,经常出现在各种电影推荐榜单上。2010年后,他又执导美剧《行尸走肉》,这是一个希望小分队在绝望世界里四处求生的故事。优秀的创作者不害怕重复,围绕着同一主题,依然可以创作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优质作品。

【本文最早发布于本人的公众号“电影书房”,经修改后于2016-07-26发布在今日头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