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传》剧本读后感之一
朋友向我推荐了一部游戏剧本《姜维传》目前还没有看完。看到现在已经有些话想说,而最使我惊讶的是,剧本的作者有两个地方跟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第一处是都认为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猛攻陈仓关,是在给第三次北伐攻取阴平、武都创造条件。作者把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结合到了一起——当然,他在一开始是按部就班写的,并没有直接写出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通盘计划。只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在第二次北伐结束后,才说明了这一点,并立即展开了第三次北伐。
我在写《姜维演义》的时候,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当时的设计是把诸葛亮的陈仓之战写成了围点打援,打陈仓是要把曹真主力诱出来进行决战。后来,我才想到第二次北伐都是表演很真的虚招,意在把曹魏的注意力引到陈仓、散关一线,以利蜀汉夺取阴平、武都。
第二处是该作者也写到了姜维出使鲜卑,与轲比能结盟。我的《姜维演义》里面也是这样写的,具体情况虽有很大差别,但是,这个点是想到了一块儿了。
作者的优点
作者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这是他的一个优点。很多人物,读者一看就会抓住特点,就会永远记住。让有性格的人物说符合性格、身份的语言,这是成功的作品应有的任务。他做的很好,值得学习。
由于是游戏剧本,因此,作品重视游戏体验与可呈现性。语言风格偏于风趣,很多人物性格都带有动漫感的成分。
作者这个虽然是游戏之作,但是,很注意在大虚构的同时,去抓历史的细节。这是比较不错的地方,一般读者可能不会注意到,而看过历史记载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了。
而他这部作品,在我看来,比较大的问题有这么几点:
1,夸大了蜀汉政权的内部矛盾。很显然,作者受到了当前不良学术泛滥的影响,对蜀汉所谓益州本部、东州集团、荆州集团的对立与不和,强调的太过了。按照这样的设定去写,虽然能因为多了矛盾,多了冲突,而增添了戏剧性,并有助于塑造人物了。但是,对作品的历史感却伤害很大。
2,对魏延的刻画也不好。作者集中去表现杨仪与魏延的矛盾,好像魏延只是跟杨仪不和,却大大忽略了魏延与大家的矛盾。其实,并非只有杨仪看不惯魏延,大多数人都跟他合不来。魏延只对他的亲兵、本部军马好。
3,常败军。作者是写游戏剧本的,因此,注重游戏角色扮演里的成长和养成。所以,他写姜维一开始是一支常败军的将领。以后把常败军打造成精锐部队。这种思路在游戏里可以有,在文学上也可以这样安排,因为可以突显姜维的非凡。而读者须知,这在现实中不大可能。
4,马谡是宁随。这算是特别大胆的创造了,作者写马谡没有死,而是对外称病死狱中,实际上化名宁随,跟随姜维。我觉得这完全没有必要。
此外,剧本里的陈式也很有特色,固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十八个磨盘压不出半个屁。但是,未免太不近人情,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