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诗经到红楼梦:复旦人文经典课》有感(二)
在苏轼之前,词多被用作酒筵歌席上的唱词。故多为哀婉缠绵、无病呻吟的小女儿情态。虽然其中不乏有流传千古的名作,但终究被认为是"能言诗所不能言,也不能言诗之所言"的。
然而,苏轼在被贬谪的生涯里,却写下了许多寄寓心声、慷慨豪迈的词作。让人不由得惊呼,原来,词还可以这样填呀!
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劈头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此之豪放,简直不像词本该有的样子嘛。然而,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谁又能说不好呢?
所以说,苏轼写词,拓宽了词的创作题材,不再仅限于歌唱之用,而是要表达自己的真性情。有人认为,他已经把词变成了一种“长短不葺”的新体格律诗,已经脱离了酒宴歌席。
就像他的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寄托了无尽的哀思。如果拿来唱的话,又不知要唱哭多少人。
当然,苏轼并非写不来婉约词。一首巜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虽作于被贬谪之地惠州,也是他人生处于低谷的时候,但词里展现的,却是一份少年情怀。而他的红颜知己每每在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联想到他生命的沉浮,总忍不住伤心落泪。
这样的词,真可谓是用生命在歌唱。
在豪放派词人的队列里,还有一位立志从戎,上阵杀敌,却始终难了夙愿;无心填词,却在词的领域里,无论是数量、质量都处于顶尖状态的人。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经处在金国的统治之下。但他始终记着自己是大宋子民。还在青年时期,他就投入了抗金事业中,曾手刃敌人无数。可惜,他始终未能得到重用。纵有"万字平戎策",最终不过是"换得东家种树书"而已。
他填词。是为了抒发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将这种雄心变成文学创作中的力量。“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怀才不遇的愤慨,流露于字里行间。
当然,作为第一流的词人,辛弃疾的词风并不单一。除了多为表现英雄气概的,对于婉约和闲居题材的,同样玩得很溜。
比如,被王国维先生推为人生三重境界之最高层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等。
关于宋词,还有太多的词人,在这片天地里,留下了光华璀璨的一面。比如大小晏,比如范仲淹、张先、贺铸、秦观等等。
而要论起宋朝女词人第一的,则非李清照莫属。
青春岁月,无忧无虑,词中也满满的都是甜蜜的味道。“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种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真让人羡慕。
婚后,与丈夫赵明诚你侬我侬。偶有别离,那种相思之词,也可说是别样的秀恩爱。"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
及至晚年,国破家亡,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人。内心的凄楚与哀怨,又该向何处诉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曲《声声慢》,开头连用七个叠词,一种难以排遣的愁绪跃然纸上。如此绝望的心境,让人看得心疼。
一个人物的命运,终究是与家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