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舆情监督变为执法助推器
文/王志刚(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一条微博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本来想用这个标题的,但是总觉得有标题党的嫌疑。可是,对于刚刚发生在福州“见义勇为被刑拘”事件,难道不是一条微博改变了赵宇这个年轻人的命运吗。
至于福州这件引起广大网友吐槽的事件始末,截止现在,官方的最新通报已经出来了,检方对赵宇不予起诉。但是,网上流传的一句调侃或许最能体现广大网友的愤慨与无奈,“见义勇为十四天,强奸未遂打麻将?”。
我们暂且抛开网友情绪不说,也抛开司法解释不说,也抛开福州警方出警及一系列处置动作不说。我们只做一个假设,假如赵宇没有发那条微博,假如那条微博没有引起广大关注,假如当事受骚扰女生没有出来道出事件始末,那么此事是否会与此时有些微不同?
还记得前段时间“昆山龙哥砍人反被杀”事件的一系列反转吗,还记得“鸿茅药酒事件”中内蒙古警方“千里缉凶”的“圆满结局”吗,还记得山东“辱母杀人”案件吗,还记得江歌在日本为帮室友反被杀事件吗,还记得······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父母总是喜欢看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一边看一边调侃,大致意思是只要焦点访谈曝光的事件,一旦节目播出第二天就会有相关部门及时处理。那时候觉得《焦点访谈》很神奇,是个可以伸张正义、无所不能的节目。可是现在想来,却觉得有些无奈。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居然将伸张正义寄托在了《焦点访谈》们、新闻节目们、微博们、自媒体们了。这些本该履行监督职能的媒体从业者,却不得不背负老百姓过多的期待,以至于有些“不堪重负”。
我不是一个法律从业者,所以对“防卫过当、正当防卫”等法律释义及相关条文不甚清楚。只是觉得如果每个“赵宇”在即将挺身而出时,还要先经历一番严格的物理与数学计算,比如以手还是脚作为见义勇为的工具、每次出手(或脚)的部位在哪里、力度要保持在什么程度,等等一系列的复杂运算。那么我只能说,我肯定做不到、也算不准。
当然,我们在这里无意质疑法律的公正性,更不是想要靠主观臆断就去评判是非曲直。甚至包括此次赵宇见义勇为事件,也不应该因为舆情的缘故,而使得福州相关公检法机构作出太过仓促的处理。
赵宇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很快被人们遗忘。可是,我们对媒体的过高期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回归正常吗?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得出的答案。“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可是说起来容易,实则并不易。
鸿茅药酒事件中的谭医生,后来公开致歉,然后鸿茅药酒大度的不予追究。看似一个“圆满”的结局,可是谭医生那惊魂未定的几十天,我们常人难以想象。以至于后来谭医生自己也说,情绪几次崩溃,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念头。那么试问,如果你是谭医生,下次你还会在网上“仗义执言”吗?
无独有偶,这次的赵宇,非常“幸运”地被检方不予起诉,可是会有民事赔偿吗,会留下案底吗。我想,从去年12月28日赵宇挺身而出的那一刻开始,到现在以及接下来的很长时间,这个年轻人都会无比的沮丧甚至畏惧,而且毫无疑问的会后悔。如果你是赵宇,下次你遇上了这样应该挺身而出的时候,你难道不会犹豫吗?
当年轰动一时的“彭宇案”,所引起的社会舆论与情绪浪潮,至今都没有完全平息。以至于开心麻花团队以此类事件为生活原型创作出了“郝建”。试问,当最简单的路边搀扶都变成了一种被大力宣扬的社会良知时,到底是悲凉还是欣慰呢?
此次的“见义勇为”事件,最大的意义是告诉我们,舆情是有其重大作用的。可是,此次事件的最大悲情之处,同样也在于此。
我知道,我只是以一个普通网友的身份在作过于情绪化的叙述。我不是一个法律从业者,也不是一个公检法从业者,也不是一个媒体从业者,所以以上的所有观点都是一个普通网友的内心观点,一定会有很多偏狭之处。只是,在这偏狭的情绪宣泄中,是否折射了当下某种焦惧与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