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传播学

《雕刻时光》:他创造的世界 万物静默如谜

2018-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16甘诗玥

《雕刻时光》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根据自己的拍片经验写的电影反思,共十一篇文章,探讨包括了创作的动机,艺术的理想,时光的地位,电影的意义,电影的特性,大众的心理,导演的责任,乡愁的灵魂,牺牲的信仰,生命的真谛。

安德烈借其他艺术来反衬电影的独特性:与文学比较,电影让我们完全直接地从情绪感觉来领会其作品。与音乐比较,电影拥有时间,并由时间以及牢不可分、时时刻刻环绕着我们的物质世界共同完成。与戏剧比较,电影反对理念,反对演绎,需要给人生活其中的自然感。与绘画比较,电影使观众意识到投射在银幕上的实物是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他们眼前,会以现实人生的法则来评断。与科学比较,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纯粹的技法不可以变成艺术的意义和目的,而是以观察和发现的方式去孕育艺术。

    他一再强调电影的真实性,这里的真实既包括外在世界也包括内心世界。他心目中作为艺术的电影的标准就是电影是否能够具体而真实地反映生活。他与当时的同行存在很多分歧:他反对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反对苏联官方虚假的诗意电影,反对继续固守艺术传统中的一些由于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成的不必要的偏见,因为此种偏违背了电影直接观察现实的特质。他强调作者论和本体论才能契合电影作为导演个人雕刻时光、烙印时光的载体的特性。比如

他的电影里喜欢使用雨, 然而雨的拍摄不是因为象征或隐喻, 而是用来创造一种特殊的美学场景,这源自于他对自然的热爱。他认为:电影与其被称为综合艺术,不如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更好。时间是电影的基础,电影最基本的元素是观察。电影影像最有力的决定要素便是节奏, 是呈现于画面之内的时间,而不是剪接。场面调度紧扣生命,即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演员需要用心生活并信赖导演。

    《雕刻时光》中的“电影”指代的都是艺术电影、作者电影,“艺术家”“诗人”指代的是呈现个人观点的导演,其实也就是指他自己的作品和他自己。这里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追求,性格里的自信,甚至过于自我的地方。不能说是缺点,只能说是不完美,因为正是如此, 他的坚持才显得难能可贵。但他也不是极端地固执己见,在创作中想法前后也会变化,会有着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乡愁》的结尾的确有隐喻的成分,违背了他一向喜欢的自然呈现事实。对此他自我辩解:“艺术家本来就可以创造规则又打破规则。”“艺术品的孕育发展与艺术家的理论有着错综复杂的互动。”当然他也有反思, 怀疑自己的规则是否已逐渐成为一种局限。这体现了他性格里的优点:喜欢自省、会承认自己的困惑和无知。他还对观众抱着开放的态度,体谅观众因个人经验和审美差异的不同可以对作品有不同的诠释,但是又极其在意自己作为艺术家所应担负的责任。他在结论里总结过:“因为不只作为一个艺术家,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必须正视我们文明的普遍状况,以及每一个人作为历史的参与者所应负的责任。”他始终不以卖座为衡量标准, 希望自己表达的是源自于自己文化和历史传统深处的理念, 希望作品能够顺应时代的节拍, 与电影观众息息相关, 并触动观众心灵最深处。不去讨好观众,但是祈望观众能够接受并且喜爱自己的作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