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的治疗》
这是我遇到的第一本,能让我读到只差两页结尾的时候,因为马上要和里面的角色们再见,而忍不住哭了出来的小说。他们陪了我整整一周,并且是很深入的一种体会和感受,所以舍不得。
作者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精神分析大师—欧文·亚隆,我看一些读者甚至是序里都写到,这不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本专业的团体心理治疗的指导范本。虽然不甚懂得心理治疗,但我能感受到团体之间能量的流转,而这一切居然都发生在同一个场景,以及一些关注当下感受的对话当中。而能把这一切通过小说表现出来的作者,那就肯定是将自己的专业系统性地玩转于自己的手掌之间。就像是一个外科医生,将自己的每一个动作、用到的器械一一表述出来,不会觉得枯燥和血腥,只感受到精妙和神奇。所不同的是外科医生救治的是身体,而心理医生拯救的心灵。
小说有一半是叙述叔本华的一生及其哲学思想,所以把它看作是半本传记也不足为过。通过这种模式,使我更好的理解了叔本华这个人,也进一步理解小说故事的开展背景和内核。两个部分相辅相成,结合得恰到好处,既像小说又像是写实记录。能给人带来无穷的思考,似乎有许多的未知还等着我去挖掘,又感觉有点深不见底,可能超出了自己的理解范围。
目前我只从其中汲取到几个很显而易见的经验。
一、要去理解别人
故事的主人公朱利斯在二十年前,治疗了菲利浦将近三年的时间,但是效果却寥寥无几,他依然被自己强烈而不负责任的的性欲所折磨,后来菲利浦主动放弃了治疗。
朱利斯在得知自己只剩下一年生命的时候,他开始了寻找活下去的意义,他想知道自己以前治疗过的人对未来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当他看见菲利浦当年的诊疗记录时,便决定要找到他。
令人意外的是:菲利浦声称自己被叔本华治愈了。
在后来的团体咨询会谈中,他终于谈到自己受叔本华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他觉得自己被叔本华理解了。于是他身体力行地按照叔本华一生的处事方式去生活。
折磨了菲利浦许多年,被朱利斯治疗了三年的顽固性困扰,却因为“理解”二字而慢慢瓦解。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更好地说明这两个字的力量。
也许,当别人遭受苦难,甚至是犯了错的情况下,我们不要急于去解决对方所面对的难题,而是和他站在一起,告诉他我们也曾经历过怎样的痛苦,以及也犯过一些羞于启齿的错误。这样,他才能从中得到理解和支持,获取足够的力量,然后自己去面对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二、患了绝症的人容易被“孤立”
这当然不是周围之人的本意,但是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去面对死亡,以及我们如此害怕和避讳死亡,于是不知不觉中,便疏离了那个与死亡最为接近的人。从而让那个本来就绝望的人更加的孤独。
我们这些普通人,大部分都很难像朱利斯一样,主动调整好自己面对死亡的恐惧,有的甚至会被这种恐惧完全控制住,产生一种可以肆意蔓延的悲剧情怀,不由得让人无法靠近。
而即使朱利斯能够主动地谈起自己的绝症,大家都觉得在一个面对死亡的人面前,一切都成了小事,不再想要谈论自己的事情,于是整个氛围就笼罩在一种莫名的压抑和伤感之中。好在朱利斯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导师,他能带领大家探索那种感受,然后朝着他想要的方向发展,慢慢一切也就自然转动起来。
然而,现实生活当中呢?我不敢想象。只是我在想,周围的亲人能不能至少更加勇敢一点点,靠近那个孤独的绝症患者,和Ta聊一聊自己的生活,甚至是对方的恐惧,也许还能让对方体验到一点尚在人间的烟火味,这才不失为一种最后的温情。
三、“不可告人的小秘密”在适当的时候说出来,可以释放自己,治愈他人
其实,适当的时候真的很难找,但它并不是没有,只是我们可以选择让它溜走,也可以选择去抓住它。
当菲利浦的不堪过去在团体中扔下石子之后,并没有立刻激起层层波浪,而是在下周才开始,于是有几个人都分享了一些自己深埋心底的过去,他们曾经都觉得那些秘密很难堪。可是当这些都讲出来之后,反而更好的释放了自己,也宽慰了他人,同时还得到了别人的宽恕和理解。
所以,这样的分享情境需要是相互的,并且是怀有包容的。那首先就需要自己能够对人坦诚相待,再去寻找这样的伙伴,然后便能相互一起成长。难在,这样的伙伴真的可遇不可求,也许心理咨询会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四、叔本华放在现代,也需要被治疗
这本小说中有这么一句原话,当看完这位伟大哲学家的生平之后,我是完全同意这句话的。并且我为叔本华没有得到过治疗而心疼,因为他从来没有被人温柔对待,也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叔本华的父亲在他十六岁时自杀,母亲与他的关系一直相当疏离,甚至最后二十年这对母子都没有见过一面,他和自己的妹妹也来往甚少,都一生未婚孤独终老,他没有一个朋友,只是养了一条会经常对着独自发言的狗相伴。
但是他却能对世人写下如此温柔以待的段落来:
我们应该宽厚地对待每一个人的愚蠢、缺点和恶行,牢牢记住我们所拥有的也只有自己的愚蠢、缺点和恶行。因为它们只是人类必然的缺点,我们自己也是人,所以内心深处也都埋藏了完全相同的缺点。我们不应该只因为别人在此刻与我们不同,就对他们的恶行感到愤慨。
所以他才能如此伟大,甚至影响了其后很多的哲学家,比如尼采,比如弗洛伊德。
但是,就像小说中的菲利普一样,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去建立与人的关系。于是都用哲学将自己完全武装起来,造成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以达到内心当中的一种平衡协调与稳固。
这有什么不对吗?没有。甚至是他们觉得这样过一生,不需要被治疗的话,那也是应该尊重的。
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很喜欢很崇拜叔本华的伟大,但是,我很心疼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给予自己。我多么希望他能获得外界的爱和支持。而要享受到这些,需要他自己的打开,但是那个时候的他却从来没有得到一点点支持他打开的力量。
菲利普就比较幸运,他遇到了叔本华的治疗,其后又遇到了朱利斯的治疗。当这两者结合起来之后,他就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他。
五、助人者自助
朱利斯也是在哲学书箱中找到了最后那段生命如何渡过的答案,他要帮助那个自己以前没有处理好的病人,继续自己的工作用尽自己的生命去帮助这个团体。
他做到了,因此他平静而温暖地渡过了最后一年的时光,并且真正带给了别人疗愈的功效。
菲利浦因为觉得自己被叔本华的哲学所治愈,所以他便想要成为一个哲学咨询师去帮助别人,即使一开始相当不愿意参加朱利斯的咨询团体,但他为了得到足够的督导时长,以便取得真正的咨询上岗证书,他还是勉为其难的参加了。
于是,他从一开始只会盯着天花板与人对话,到后来可以与人四目相对;从以前的从不表露感情,到最后的放声痛哭。他被真正的治疗了,因此三年之后,他正式成为了一个咨询师,开启了真正帮助别人的道路。
六、你也可以
小说里面有一个角色汤尼,他在团体咨询过程当中,多次起到了关键的开启和引导作用,对别人进行了深入而准确的剖析,从而能够使别人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以达到最终解决的目的。
然而,他在参加咨询之前其实只是一名学历不高的木匠,收入很低,被人轻视,并且他为此感到丢脸。
可是,他却拥有超凡的观察和领悟能力,可以很好地把握住在场每一个人的情绪,以此作为突破口,达到”穿透“他人的效果。在他一再证明自己的这种能力之后,大家都开始支持他将来成为一名咨询师。
于是,他真的行动了起来,自己报了专业学习班,成为了一名咨询系的学生,并且在三年之后,成为了菲利浦团体咨询的协同带领者,重启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改变人生,你也可以,我也可以。
以上,便是一些目前还在深深冲击自己的东西。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了一种很奇怪的无力感,有很多的问题若要得到解决,我们其实都需要得到支持,并且很多情况下都是无条件的支持,但是这个东西,我们很难给予别人,因此别人同样很难给予我们。
那怎么办呢?一种是像菲利浦和朱利斯一样,从前人的哲学思想当中获得。但同时,我亦从书中体会到,这或许不是最好的方法,还是应该从人际关系中去寻找,也许,心理咨询会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