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卖肾买iphone的少年,他怎么了?--《为何家会伤人》读书
阅读内容:《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1.
武志红老师在开篇举了几个例子:
“上海,女中学生集体援交,最小者不到14岁,最大者不过18岁。”
“安徽,17岁的小伙子为买 iphoe 卖肾。”
“广州,16岁少女为买 ipad 辱骂并暴打妈妈,被妈妈失手闷死。”
这些案例听来如此可怕,不禁让人想问: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他引用心理医生沈冬玉的一段话解释:
“物质是过渡客体,在他们眼中是爱的象征,对物质追求是对爱的渴望,得不到就意味着丧失爱,就要摧毁剥夺了他们被爱感觉的那个客体。”
所以拿性换钱,拿肾换手机,甚至对父母暴力相向,这些高昂的物欲实质上并不是对物质的追求,而是,他们内心对爱的渴望的折射。
孩子来到世间后遇到的最重要的客体就是母亲,承载了母爱的东西,就是孩子体验到爱的过渡客体,比如母亲的乳房,喝奶用的奶瓶,以及童年时总要抱着睡觉的那只泰迪熊。
如果人在童年时获得充沛的爱,领悟到爱并不等于物质,而是无形无质的存在,懂得灵魂的存在与可贵,就会放下对过渡客体的执着。
而如果在童年时获得的母爱太少,人们就会转而向物质客体来寻找爱,甚至执着于获得物质,爱就会沦落为追求需求被满足。
爱变成一场交易,用我所有的去换我所没有的,但是这种满足感,在物质到手的一刹那就会很快消散。
文中的那些孩子他们没有体会过无形无质深入灵魂之爱,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尊贵,也不知道事物的尊贵,因此上演了一幕幕悲剧。
2.
家是人们出生后获得最多的庇护和爱的地方,可也是人们最初的伤害的来源,可怕的是来自家庭的伤害往往被隐藏得最深,难以被意识到,或者被刻意地压抑着。
可是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心理意识的表征,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问题时,不妨真实坦诚地观照自己内心,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真正的爱是要用心、用灵魂来传达的,是长久的陪伴与细腻的关爱。
而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那些仅依靠物质传达,却并不走心的爱,最终会变成一个反向的力,作用在人们身上。
物欲折射出的爱的缺失如何弥补,在人长大后是否来得及弥补,是更值得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