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早读分享稿
今天这本本书《被讨厌的勇气》,我看了一下感觉还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
余华说《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这四十年来中国人的心理变化就像社会的变化那样天翻地覆。当社会面目全非之后,我们还能认识自己吗?
我想,没有一个人在心理上是完全健康的,起码不可能一生都健康,心理医生也不会例外。事实上,我们人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左右着我们的尚未发生的事情的担忧害怕,这样的心理或多或少地这样的心理或多或少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
社会生活的不平衡必然带来心理诉求的不平衡,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采访了中国各地的孩子,问他们六一的时候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一个北京的小男孩狮子大开口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不是玩具飞机;一个西北的小女孩却是羞怯地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不平衡的生活。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生活的不平衡等等,然后就是心理的不平衡,最后连梦想都不平衡了。梦想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有的财富,也是每个人最后的希望。即便什么都没有了,只要还有梦想就能够卷土重来。可是我们今天的梦想已经失去平衡了。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现实和历史双重的巨大差距里,可以说我们都是病人,也可以说我们全体健康,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两种极端里,今天和过去相比较是这样,今天和今天相比较仍然是这样。
十年前读到过挪威易卜生的一段话,他说:“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那我们怎么做呢?怎么活这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的一辈子呢?我们一起读的书籍带给我们什么好的建议和启迪呢?
中学时代就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不同的人因为与邹忌的关系远近不同、利益关系不同,比如他的妻、小妾、朋友等,对同一件事情发表不同的看法,都说他比城北徐公美,甚至是齐刷刷的违心的看法。文中意思很明了,这道理虽然已知道了若干年了,但现在还是没能深入骨子里,仍会经常深受其害。比如写了同样一篇文章、同样一本书,有的人就说太牛了太棒了,比平时读的很多名作感觉还好。有的人就会说学术方面不如社会学家严谨,伟光正方面像体制内的但又是来自于民间的有唱赞歌之嫌,似乎是沽名钓誉。后面如若发表,肯定还会有很多人发表不同的更深刻、更吹捧、更凶狠、更断章取义、甚至更不堪的言论。此前乍听这些话,心里会咯噔一下,有时会沉甸甸的,有时会很开心自豪,有时候也会难受好几天。重新回味《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明了他们说不同的话,只是因为他们与我的关系不同,有的有求于我,有的是合作方共同著名,有的是下属,有的是眼红的人,有的甚至是怀恨在心的人,当然也有发自内心的。大可不必受其捧杀与中伤。自己努力就好,自己知道距离自己的高远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对此前的收获与回报保持肯定与自我嘉许,别把名和利看的太重,以真实的自我不受侵扰地去在当下继续认真阅读、思考、写作、交流、创造,有更多更好的影响则更好。
偶像派演员胡歌演了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不虚此行》,深度直逼大鹏的那部家族问题实录电影《吉祥如意》。
《不虚此行》里的胡歌扮演一位破产的失落的编剧,改行做起了替人写悼词的工作,并且做成了业界最好的口碑。胡歌在剧中所写的不是一般的简短悼词,而是会打印成册供宾客阅读的,更像一部死者的自传或回忆录或者应该说是他/她相关者的评价访谈故事集。不论如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发人深思的,甚至是叠放有趣的,毕竟上帝编故事的功力不输任何人类编剧。
胡歌电影里的几位死者的故事有什么启示呢?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道理,主要是做自己就好、尽量给周边人带来好的影响、善待亲朋、尽量不留遗憾、人生苦短别太计较、不妨有时像无耻之徒里弗朗克那样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
其实不光死者,不光在追悼会上,每个人、每个成年人、每个中年人、每个老人,都可以反顾一下自己的人生,什么时候想通都不晚,改变命运就在眼前、就在简单的小事里。否则,每个当下过不明白,整个人生最后就是一场遗憾的追悼会在等待。
刚看见一个视频里说的一段话挺通透的,大体意思是这样。
地球和太阳系迟早都会灭亡,绝大多数人在三代人以后都会被遗忘,甚至生活过的痕迹都会被抹去,留不下多少东西。没有必要为眼下的小事情烦恼忧愁。保持高尚情操品格,不较真,不暴虐,不过于执着于钱财色欲虚荣。享受生命中的当下、美好、过程。感受每一次爱和喜悦。
最好是能做一个活在历史时间长河里的人,当然这所谓的历史也不过几千年,顶多也就是地球剩余的岁月。比如留下碑刻,留下优秀生存力强的甚至能流芳百世的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故事传说,种下树木,写下书籍,记录下有意义的影像,干出彪炳史册的利于人类的事业,传递下去某种技艺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