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赚不到钱(3)——信息加工阶段的认知偏差

在信息加工阶段,人最容易犯代表性偏差,也就是人倾向于根据代表性特征来冲动地做判断。
例如,你看到一家公司连续3年利润都翻番,于是立即对它的股票做出判断——买!
我们分析一下:连续3年利润翻番,这是一个好公司的代表性特征。但你注意到背后的原因没有?公司高管近期需要减持股票,业绩可能是有意调整出来的;或者这家公司未来的主要盈利渠道消失,业绩不能持续等等。
那我们再深究一下,你为何会那么冲动,觉得仅凭几个代表性特征就可以做判断了呢?
原因就是,你可能将“大数定律”误用为“小数定律”了。
“大数定律”是概率论历史上第一个极限定理,指的是当试验次数足够多的时候呈现的统计规律性。
例如,你扔硬币,若次数足够多,出现正面的概率几乎是50%。你需要注意的是,大数定律,需要数据量足够多、样本量足够大才能下结论。
而代表性偏差,则是人们只用少量样本就做决策,这种错误被称为“小数定律”。
还是以扔硬币为例,当连续6次都正面朝上,让你下注押下一次,你会押正面还是反面?
你可能会押反面吧?即使赌场高手也会犯这个错误,所以小数定律也被称为“赌徒谬误”。
小数定律错在了小样本是不可以用来下统计推断的。在小数这里,都是偶然,下一次出现正、反的概率仍然相等。
代表性偏差就是错在用很少的小样本信息来做判断。
尼古拉斯.塔勒布在《随机漫步的傻瓜》一书中描述了骗子玩的把戏,我转述一下,大概是这样的:
他们从电话簿找出1万个人,给一半的人发股票看涨的信息,另一半的人发看跌的信息。
第二天股市涨了,他把收到看涨信息的5000人,再分成两半,各按看涨和看跌发信息。
第三天继续,收到正确信息的人有2500人;
第四天收到正确信息的人有1250人;
......
第十天收到正确信息的人有39人。
这39人觉得非常神奇,居然有人在变幻莫测的股市中连续预测对了十次涨跌,这肯定是真正的高手啊!由此,他们对骗子极为信任,从而落入骗局。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骗子的推荐完全是随机的,他只是利用了数学概率及代表性偏差,让39个“幸运儿”相信他很厉害,从而跟随他上当受骗。
生活中代表性偏差的例子也挺多,比如你看到一座寺庙香火旺盛,就判断这家寺庙一定许愿很灵验。但实际上可能是,寺庙规定许愿需还愿才能保证灵验,还愿还需要有郑重其事的仪式。觉得许愿不准的人,自然不会回来,结果在寺庙出现的都是愿望实现的人,如此口口相传,寺庙的香火就显得愈发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