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湖南绿行三湘》湖南古镇之宁乡沩山镇

2018-07-23  本文已影响0人  洞见公益文化

—真实记录我省自然人文地理风貌,为历史留下完整的视觉档案

沩山镇,地处宁乡县西部,东与祖塔乡连壤,南和巷子口镇毗邻,西跟安化县交界,北同黄材镇相接,距县城92公里。区域面积为42.8平方公里,共11327人。境内属高山小盆地地貌,形成四面八方均沩山的景观。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有“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在沩山不见山”之说。

沩山,又名大沩山,沩水的发源地,“ 周围百四十里”,为雪峰山余脉,最高峰瓦子寨,海拔1070米。在海拔800米上下的崇山之中,隐匿着一块长达几里的盆地,明末举人陶汝鼐《游沩山记》称:

平畴修曲,农世其阡,意乃坦然,夹涧林木,且蓊蔚。境幽人淳,鸡犬桑麻,如一小桃花源。

《读史方舆纪要》称“四面水流深澜,故曰大沩。”四周云气相汇于斯,搅动旋转,漫山升腾,故有“四面爬坡上沩山”之说。诚如王闿运《游沩山》所云:

平沙修竹望沩西,行近灵山路转迷。

叠翠几重飞黛色,盘蛇一道引丹梯。

飞桥仿佛过灵隐,结社相将到虎溪。

更向南崖寻瀑布,净瓶公案与新提。

沩山镇内密印寺(沩仰宗发祥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为38.64亩,由灵祜禅师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开始建造。居宣宗大中年间(847- -859),曾任过相国的裴休被贬到湖南作潭州观察使,因他酷爱佛法,自愿拜作灵祜祖师的弟子,同时把自己的儿子也送到沩山出家。他奏请皇帝正式题赐这座寺叫密印禅寺,并为寺院捐饭僧田1000多亩。

寺院内现存具有唐宋建筑特点的山门、万佛殿、专修净业、藏经段、祖堂、五观堂、选佛场、兵马房、僧人住房及其他房屋等19栋,建筑面积为8107平方米,寺宇规模宏伟,中轴线上有山门、寒山殿、万佛殿、毗庐殿,东西辅以禅、斋等堂。万佛殿内墙壁嵌砖雕贴金佛像12812尊,金碧辉煌,蔚然大观。香火鼎盛时期,住寺和尚多达1500多人。寺院内尚存灵祜祖师亲手所植的,高近30米、树干周长达7米的两棵千年银杏。“藏经阁” 匾牌为唐相国裴休所书。2002年4月原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赴朴初为密印寺题写了“密印禅寺”、“万佛殿”两块匾牌。2002 年5月中国佛教协会长、沩仰宗弟子一诚大师前来密印寺考察。前来参观密印寺的人员络绎不绝,且每年从日本等地均有人前来密印寺寻根问祖。密印寺是弘扬佛教文化、深入发掘慧寂祖师“沩仰宗”教旨的重要基地。山门门联云: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

位于沩山乡清溪村端山山腰的裴休墓,亦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距沩山镇约3.5公里。

裴休,字公美,唐代孟州济源(今河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湖南观察使。卒于唐大中年间,终年74岁,其妻陈氏葬于端山附近,史称陈夫人塔。端山古木参天,四周有灯盏峰、长香峰,俯视即为碧波荡漾的黄材水库。裴休墓规模宏大,坐西北朝东南,面积约为30平方米,其墓碑、墓围、墓冢等保存良好。

沩山下有灵祜禅师的肉身寺。有晚唐诗僧齐己藏修遗址—齐已庵。南面官山,有南宋抗金宰相张浚及其子张栻的墓葬。往西南至巷子口是南宋状元、礼部尚书易祓的故里,附近有易尚书墓。

沩山境内另有仙人献宝、芦花泉、回心桥、应声泉、接龙桥、油盐石等自然、人文景观。

沩山毛尖茶自宋代始为皇家贡品,岁贡20斤。今日茶树的栽植面积达近1000亩,茶叶内富含硒、锌等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微量元素,有防癌抗癌作用。沩山镇政府计划把沩山建设成为旅游型小城镇。以千年古刹密印寺为龙头,集名寺、名山、名人、名泉、名产于一体,展示出巨大的潜力和美好的前景。

沩山一带屡屡出土精妙绝伦的商周青铜器,给这个古老的小镇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为何这么多精致的商周青铜器集中出现在大沩山一带?果真是舜及其儿子“沩”在此开发吗?或是商周某部落某诸侯的祭祀地点?或是某种文化中心所在?这些疑问又为沩山古镇增添了另一种神秘之美。

注:文章来源于《湖南古村镇》李渔村李仕铭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