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分析

达尔文2号适合哪些人买?不谈需求的停售炒作都是耍流氓!

2020-02-22  本文已影响0人  27f84608b30a

                                                                                                          这是百天日更计划第8篇原创文章

保险行业的停售,已经成为一个促销现象,年年都会有那么几款产品停售,都会有一波非理性抢购潮。

最近的焦点产品,达尔文2号,也要停售了,好几个人跑来问我,邓老师,这款产品怎么样,能不能买?

今天就来聊聊这位达尔文2号,以及能不能买,最关键的是,谁适合买?不谈需求的炒作都是耍流氓!

作为负责任的保险经纪人,我来尝试回答上面这3个问题。


1、达尔文2号的保险责任

第一个问题,我们来看看这款产品保什么?
对于这款产品的亮点,常见的描述是这样的:

60岁前可以多赔50%保额

轻症和中症赔付比例比其它多数产品高

定期/终身可以DIY

产品形态灵活

不足之处,各大号也象征性地写了写,然后就向你伸出购买链接,欢迎自行选购,接着就听到了金币叮当响的声音。

那么,这个保险责任到底好不好呢?亮点亮不亮呢?如果保险资历尚浅,我会直接了当地回答你,非常好,很极致!我也想买。

但你现在问我,我真的很为难,即使面对铺天盖地、千篇一律的亮点描述,以及产品对比,我也无法下评论,不能说它好,也不能批评它不好。

谚语有云,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在没有匹配具体需求的情况下,对一款保险产品做明确的好不好的评价,我认为无异于耍流氓,你认同吗?

说好的客观呢?中立呢?需求导向呢?为什么一款小重疾的停售,就让那么多大号、小号齐刷刷地倒戈,枉顾客情需求,一味推产品呢?

所以,针对第一个问题,我的结论是,对于达尔文2号,我无法给出评价,原因很简单,不知道你的需求,不清楚你已经有了哪些保单,不清楚你的年龄,财务状况,等等,因此,无法下定论。


2、什么人适合买达尔文2号?

那么,到底什么人适合达尔文2号呢?换句话说,达尔文2号应该匹配什么样的需求呢?这才是重点和关键,却很少有人谈,不知道为什么?

我梳理了一下,其实,达尔文2号是有它的客群的,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概括来讲,大体适合以下3种人考虑:

在展开对3种人具体情况的说明之前,先来分享两个概念:重疾多次赔付和1次赔付。

自从1995年,中国大陆引入重疾险之后,在近20年的时间里,重疾险只有1次赔付的产品形态,大概2014年前后,出现了2次赔付,其后产品形态越来越丰富,直到今天,在赔付次数上,消费者已经可以自由选择了。

那么,我为什么要强调多次赔付的概念呢?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依据的,重大疾病年轻化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同时,年轻人重疾早发现的话,治愈率也很高,所以,保险公司推出多次赔付的重疾产品,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截图来自“丁香医生”公众号文章,这不是孤例

问题就来了,如果一个年轻人配置1次赔付型重疾,罹患大病之后,赔完合同就结束,以后的人生便基本与保险无缘了,裸奔一生,情何以堪?作为保险顾问,你的心不会痛吗?

现在来逐一分析3类人,为什么他们适合买达尔文2号?

第一种人,加保。本身已经有了多次赔付型重疾打底,或许买得早,保额低,或许买的产品有些瑕疵,想退又有损失,那么,可以入手达尔文2号,充分利用费率低、产品形态丰富的亮点,用足高杠杆,把自己的保额做高,补充原有保障的不足,加厚保险责任,是一项很完美的选择。在这种客户那里,达尔文2号是非常优秀的一款产品,可谓熠熠生辉!

第二种人,高龄。年龄大了,比如45岁以上了,却还在风险里“裸奔”,看到那么多罹患重疾的人陷入困境,忽然意识到需要有一份保障了,此时呢,如果考虑多次赔付型产品,价格比较高,保额又买上不去,预算也不允许,达尔文2号可以成为首选,在有限的预算内尽可能地把保额做高,45岁的年龄也进入健康风险高发期,一份高保额重疾的意义大于多次赔付。

第三种人,钱少。现实困境,没办法,秦琼那样的英雄,也有卖马的时候,但是,正是经济拮据,才更需要保险来对冲大风险,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点。这类人呢,考虑终身多次赔付型重疾,显然不合适,达尔文2号就很匹配了,甚至可以选保到70岁的方案,还有身故责任,保额又能上去,非常完美!如果这样的朋友找我咨询,我也会推荐达尔文2号,或者类似达尔文2号形态的产品。

既然说了哪些人适合买,顺带也来说一下哪些人不适合买?

很简单,就是经济条件尚可,但是还没入手重疾保障者。那应该怎么买呢?搭配买。

以多次赔付型重疾产品打底,组合达尔文2号之类的产品,建立攻防一体的防御体系,既有高保额,又有终身保障托底,不怕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3、为什么我不首推单次赔付型重疾险

理念上已经在前文讲过了,不赘述。下面分享2个案例,都是身边真实的案例,向你证明重疾多次赔付有多么重要,只有洞悉了风险本质的人,才能深刻领会到多次保障的意义。

案例1:单次赔付重疾产品出险

2017年底,朋友为老公购买了百年人康惠保(旗舰版),一款重疾单次赔付的网红产品,对于某些客群而言,百年人寿这款产品远远好过达尔文2号,可DIY的余地更大。

在配置了产品1年多以后,老公不幸罹患了甲状腺癌,入院治疗,赔付很顺利,理赔款很快就到账了。她老公90后,康复也很好,已经正常上班了。

我们聊起这件事的时候,虽然理赔顺利,她还是觉得有点遗憾,买的额度不够高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合同结束了,而人还这么年轻。好在甲状腺癌愈后,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再考虑保险。

案例2:多次赔付重疾产品出险

这位老哥是在社交活动中认识的,44岁,原来是高级工程师,后出来创业。2017年,做了心脏支架手术,理赔了20%保额,10万元,不幸的是,1年后,又因严重原发性心肌病入院,顺利理赔了50万保额。

我拜访他的时候,聊起这件事,他也后悔,一是单方面停止了百万医疗的合同,没有报销到医疗费,二是保额买少了,但是,好在他的重疾是3次赔付。

我还格外问他,怎么看待3次赔,他笑着说,太必要了,我现在才44岁,还年轻,就已经理赔过1次重疾了,谁敢保证以后癌症不会找上我?还有2次保障,心里踏实多了!

这两个案例,都说明多次赔付型重疾的重要性,对于年轻人来说,保额固然重要,但是,持续终身的多次保障更加重要,因为,买保险其实买的是资格,一旦出险,就失去了这个资格。

话说回来,既然因经济原因无法买多次赔付,那么,买单次赔付的保额也高不出天际,所以,专业负责任的保险经纪人,会权衡组合配置,而不是一味炒单款产品的停售。


4、题外话,关于停售

保险行业的停售年年有,对于停售,作为消费者,应该怎么理性看待呢?有没有必要追?下面表达一下我的观点,分2种情况。

第一,设计逻辑和产品结构与众不同的产品停售。这类产品如果停售,有可能是真的买不到了,比如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产品,过了这个村,就真的没这个店,因为这是个趋势问题。但也要格外注意,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建议最好找靠谱的保险经纪人,比如我啊,帮助分析清楚,再做决定。

第二,保险责任亮点突出的产品停售。典型的,比如眼前的达尔文2号,有亮点,性价比高,但是,对于这类产品,还是建议理性看待,并非适合所有人,而且,最好不要脑袋发热就按下“投保”键,建议找靠谱的保险经纪人帮你做全面分析,避免“悔之晚矣”的结果。

一般而言,目前,我并不认为哪一款重疾险具有“稀缺性”品质,停售就停售呗,后浪推前浪,好产品还会有,而且还不少。适合就买,不适合就过,不必跟在后面追,不必焦急,即便是买好东西,我们也要保有理性和尊严,认同吗?

这篇文章写得比较仓促,起因是最近几位年轻的客户朋友找我咨询,纠结要不要趁机买点达尔文2号,不然以后买不到咋办?

在咨询过程中,作为理性的保险经纪人,我感到,现在有些互联网保险号,对消费者误导太严重,只谈产品,不谈需求,只拿放大镜看局部,不用望远镜看全局,纯粹就是耍流氓!

对于投保人来说,所有的误导都会造成购买决策风险,增加资金使用成本,非常不负责任,写篇文章放这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以后要根据自己情况购买保险,别盲目跟风,买保险就像买衣服,合身最重要,别太理会那些众声喧哗,以及莫名其妙的躁动!

(版权声明:本文由“险来有保”公众号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严禁摘录/复述/截图/转载等任何形式的抄袭,一经发现,将追求法律责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