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自卑与超越》—“自卑情结”我们每个人多少都有,关键不在
今天分享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自己2024年读的第三本书,因为其学术水平很高,又非常经典,阅读起来真的有难度。
去年自己也就是整体粗略看了看,很多东西都没看进去,准确来说没太理解里面的内容,甚至很多都没看懂,不过到今年结合自己过去一年经历的事情再复看时发现有些内容稍微能看懂一些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是现代心理学和心理疗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经典果然是经典,书的开篇就提出了一个终极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究竟是为了什么?生命意味着什么?”
关于这个终极问题的论述,和《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弗兰克尔先生关于生命意义的阐述是一样的含义(可参考上一篇分享),我想弗兰克尔先生当年一定对《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尤其关于阿德勒理论有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关于生命的意义,有多少人类,就有多少种生命的意义。与其听其言,不如观其行,也是在说生命之意义在于行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追寻意义而行动,个人的意义完全建立于对他人生命的贡献之上,也就是你得把自己的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你得为他人创造价值,你想要成功必须得先成就他人,就像孔夫子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作者讲到,我们一切人类的问题都可以归纳到三个主题,即职业、社会和性。而我们人生之真谛是在于奉献、关注他人以及合作。
阿德勒因其提出“自卑情结”的论述而知名于世,这也是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内容,这是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卑感,因为我们都会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就像阿德勒讲到:“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
自卑感,是个人趋向优越的原动力。
而易引发我们自卑情结产生来自三大童年经历:
1、身体生理缺陷(比如内分泌疾病、残疾等)
2、被宠溺(过度被溺爱)
3、被忽视(遗弃,孤儿等)
正是这三大童年经历让我们现在许多人都极易陷入自卑情结的困境之中而难以超越,无法实现自己人生真正的使命和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其最为明显的表现有许多,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虚无主义(自己不断损耗自己的生命,且不认为自己生命时间有价值);爱慕虚荣,过度追求优越感;傲慢自大;过度防御,极具攻击性;敏感脆弱,易情绪化;喜欢控制极度缺乏安全感;易焦虑,易成为抑郁型人格等等)。
以上列举的都是由于自卑情结所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及身体问题的结果,对我本人而言,我最关注的还是这个自卑情结所产生的根源,其实核心之核心还在于家庭的影响对每个人成长发挥的作用,比如书中提到母亲角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
比如母亲从婴儿时期就是孩子第一必须依赖的人,也是培养孩子学会合作的第一人,在此期间父亲所能发挥的力量远远无法高于一个母亲。
直到孩子长大到3岁之后,母亲慢慢把兴趣拓展到父亲身上,父亲才能发挥其榜样的力量去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的,而父亲是间接的,所以对于母亲的成长和价值关注必须得到极大重视。
因为当一名女性因其原生家庭的影响而具有自卑情结深陷无助而无法超越时,如果没有自身没有认知上的成长和觉醒,那对于后代成长和养育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比如宠溺,忽视遗弃,打击批评否定孩子,这如何能够让后代在温柔但有边界的和谐家庭中形成独立有完整自尊的健康人格,更别说于父母,于家庭,于社会做出贡献和价值。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影响之巨大,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复印件,而母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地位,一个母钱在家庭照顾孩子所付出的辛苦完全不亚于一个男人在外面赚钱养家的付出,更不可比拟。
最后分享一下书中提到一个词我觉得很关键,那就是合作。
离婚,失业,人际关系紧张等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缺失合作所导致的,而合作的培养的最佳时期正是童年,是母钱和孩子相处,是母亲把孩子兴趣拓展到父亲及他人身上时才得以实现的,而重视家庭教育是培养合作精神的关键,尤其要重视心理的健康成长,而非只关注分数高低,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天花板。
一个好女人,幸福三代人!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相信自己,如果你有自卑情结,关键不在于消除自卑感,而在于超越,超越之法就是把自己的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去做出正确的行动,前提一定要对自我有足够清晰的认知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