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网络

创新所需之客观环境

2019-08-26  本文已影响0人  e9c70db0c4e1

——创新需要条件吗?

中国的客观清晰回答了这一问题。中国有14亿人口,有满足世界需求的生产能力,有充足的货币,有日益普及的高等教育体系,有日益庞大的工科生群体和日益庞大的研发队伍,总之,我们仿佛已经具备了支持创新发生的所有要素,但我们却依然与创新保持绝缘。

——是什么锁死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呢?

对于这一问题,大量的专家和学者做过大量的深入、理性的探讨和思考,从文化到体制,从体制到基因,从基因到思维方式,从思维方式到人种,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总体概括这些思考大多锁定在主观领域,但“百家争鸣”并没有将我们引入创新的轨道,而越来越清晰的迹象表明,中国制造已然悄然走向“竞底”的轨道,幸福正在从人们指尖溜走。既然过去两百多年我们不能从主观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那么,我们不妨先放下所谓文化、思维方式、体制、基因这些主观因素,直接从客观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像所有概念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客观的定义标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客观的,但每个人接触的信息(数据库)被包裹在整体信息之中,因此,每个人所认为的客观实际又都是局部客观,即主观。那么,什么样的客观才是无争议的客观呢?笔者以为唯有以数学为基础、可测量的客观才是无差别、无争议的客观。对于“1+1=2”,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信仰都不存在争议,以无争议的起点作为客观起点挖掘的规律才具有普遍意义,才能达成无争议的共识,无争议的共识是可测量性的基础,可测量性是创新发生的基础。

人与机器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假设构成商品(含服务)的劳动合计100%,人和机器贡献比重分别为M%和N%,则M%+N%=100%。由于人力成本恒增,机器成本恒减,因此,M↓%+N↑%=100%,这一循环的终点是N%→100%。也可以说智能化的终点是智能机器人制造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全面替代人类在生产、运输、交付领域的劳动,智能化实现要求:人类“不劳而获”的程度要从现在的N%提升至100%。但在供给主导的市场中,充分就业(100%)是经济循环发生的基本条件。这就出现了主观努力方向(充分就业)与客观要求方向(零就业)的绝对背离,这种背离是智能化程度与消费者幸福指数呈现反比的根本原因,也是创新形成自锁的根本原因。

劳动力主体发展趋势

∑微观=宏观,当所有微观单元运动方向均指向零就业,而大众主观愿望和政府调控却希望保持充分就业(100%)不变,市场自然失效,修复一个失效市场和试图努力证明“∑0=1”本质是一致的。经典理论对市场底层失效视而不见,试图通过精湛的调控、精妙的营销、精巧的技术化解危机,显然是有悖于客观。数学并不允许“∑0=1”,客观亦不允许。以“上帝之手”为核心的传统经典已经成为创新发生的最大阻力。

——抛开经典,审视现在。

我们生产一辆汽车仅需16-20个总工时,这与一个白领一年的收入大致相当。这意味着我们一年收入的实际价值仅为几十个工时。在充分就业机制下,每件商品被一层层的包装,最终使价值20个总工时左右的生活所需以数千个工时的面貌出现,20个工时以外的价值是被强加进去,商品实际价值与复合包装后的价值之比大约为1:99。这一比例关系说明,我们一年中真正有价值的劳动仅为3天左右,其余接近300天的劳动属于为了劳动而劳动,或者说在剩余99%的工作时间内,人已经沦为人创造的信息(资本)的奴隶。按照最优方式配置市场,保持供给不变,我们所需劳动力数量仅为现在所需数量的1↓%左右,这对应着人一生仅需工作200↓天即可获得经济自由。

那么,如何实现市场资源的最优配置呢?

消费者希望以最低价格购买商品是一种无差别的愿望,消费者对价格选择方向的一致性决定:只要将市场利润的分配权交给消费者,即可永续保证商品中包含的人力成本始终处于最小值,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也可以说只要消费者主导分配,那么,1↓%供给100%的格局即可实现,整个市场效率可以直接提升100↑倍,智能机器因此变得绝对经济,智能化自然发生。诚然,按照智能化实现的客观要求推导出的新机制与人类的梦想是高度契合,并不会因人种、基因和文化而有所差别。

图1

从数学角度看,新机制的实现并不复杂(如图1),(从A↑%起步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聚合自己的未来确定性发生的消费(的B↑%),将工作机会外包给C↓%的供给者,生产的商品分为两份:一份满足A↑%消费者(内部市场)需求;另一份以低价(高效产物)出售给外部市场。外部市场赚取的营收(净利润)由C↓%的供给者和A↑%的消费者按照约定比例由软件实施分配,则A↑%的消费者在“不劳而获”之余依然可以赚取不菲收益,其他消费者(1-A%)加入亦不影响这一群体的利益,因为消费者越多,消费规模越大,规模化效应越明显,智能化发生的速度越快。另外,由于C↓%的供给者同样享受“不劳而获”的待遇,则这一群体最终会产生对全职劳动的厌倦,当C↓%持续下降,同样是智能化快速发生的原因,最终,供给所需微量人力需求刚好由大学生的实习期填补。新机制的核心是消费主导分配,新机制的驱动力量为碎片时间。新机制的起点是零成本,消费以自己未来消费作为投资,以最少的人力来满足自身和自身以外部市场需求,以新获得的零成本的资金自由入侵其他所有消费者所需领域。在发展过程之中,零营销推广成本、最少人力成本、最少地租成本、零财务成本…将获得永续保持,效率领先因此永续保持。新机制单向给予的特点决定:A↑%,B↑%会自然达到100%,C↓%会自然缩减至1↓%。这一结构恰恰是:一人一生工作200↓天,即可获得经济自由的经济结构,智能化也将因此实现。

地球不向人类收费,智能机器同样不向人类收费,太阳能也不向人类收费。消费主导的一站式智能化供给,C↓%的员工收入最终是以商品与服务兑现(货币-商品),政府税收同样是以商品或服务兑现的(税收-货币-商品),因此,消费主导使货币变成一个简单的工时计数器,消费(者)可以自由透支未来,未来形成的债务由智能机器人偿还。同样,政府债务无论为多少,也等价为零,因为债权人最终所需是商品与服务,而并非货币本身,消费主导的一站式供应商可以帮助政府一站式清偿所有债务,所有债务都将成为拉动智能化加速发生的动力。最终,基于零成本、无限的泛太阳能为能源基础,以智能机器人为生产、运输、交付基础,以零成本的互联网为信息纽带形成的市场将可以使消费被彻底解锁,使人类成为货币的主人。

当然,尽管以数学为基础的客观不需要证明,尽管以“碎片时间”获得经济自由是每个人无差别的梦想,但鉴于传统经典已经强大到根植入我们的内心,我们的获利又来源自全职劳动。因此,要开启创新,我们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按照经典逻辑和实证方法,从市场起点出发,将创新轨迹以一种可测量的方式展开,证明市场并无奇迹,消除人们对“上帝之手”的依赖,并发现“上帝之手”的内在机理,按照这一机理,每个人看到的创新方向具有无差异性。第二,将已经成熟的技术以“上帝之手”的内在机理展开,使每个人可以计算自己可以获得的经济自由的深度与广度,包括投入碎片时间总量、达到心理预期所需时间等等。当每个人看到超预期的未来能够在其可控的时间内展开,每个消费者将获得内心的安全感,那么,未来将按照消费者所需自然打开,市场将被以一种自然(非暴力、渐进)的方式引导至确定性的轨道之上。第三,在确定性的基础上发掘创新的机会,使创新的边界外移,为精英群体的智力与兴趣释放找到新出口,为富裕阶层的消费与爱好找到释放新出口,未来比现在更精彩、更丰富,将消除供给人思维上的误区与阻力。以上三个问题如果能够全部解决,那么,碎片时间将自然交配,无阻力的群体开放式创新自然发生,人类所需的智能化将如期而至。

一人一生工作200↓天,将成为智能化送给人类的第一份礼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