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渐 轻松应对2岁宝宝爱打人问题
文|浮生无定(橙子爸爸)
2019年有一句话很流行——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育儿这条路上,这句话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呢?
话题讨论缘由:
一位妈妈向橙子爸爸“诉苦”,对自家2岁宝宝爱打人的现象很苦恼。通过她的描述,一方面,在与家人相处过程中,宝宝下手没轻重,经常打疼家人自己却毫无歉意;另一方面,外出玩耍时,看到别的小朋友,冲上去用“拍巴掌”的方式打招呼,往往没有表达出友好和善意,反而打哭了别的小朋友,甚至引发对方父母的不快,闹得不欢而散。
问题剖析:
做个简单总结,2岁左右宝宝“爱打人”这个问题,主要原因:
1、孩子自己不知道应该怎样跟别的小朋友打招呼;
2、还没有学会控制手上的力道,没有轻重的概念;
3、孩子的看护人没有提前教育引导,不以为意,甚至反过来鼓励这种行为。
【橙爸说·应对】
当发现2岁左右宝宝“爱打人”这个现象后,训斥或直接打孩子都是没有用的,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他“错在哪里”,第一时间阻止这种行为,以身作则态度陈恳地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向被打的人(无论家人还是外人)道歉,然后再告知孩子应该怎么做,这样心平气和的方式,更能让孩子接受。
但是我想说的是,在孩子2岁前,应当说从孩子能够听懂父母的话并理解话中含义的阶段,进行充分的前期教育引导,“打人”这个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社交礼仪之打招呼:
遇到初次见面的小朋友,应该怎样打招呼呢?
推荐两种方式:挥手和说话。
还没有掌握“你好”这个词汇的阶段,可以通过挥手这个简单的动作来进行打招呼。我相信大部分小朋友最早学会的词汇,一定有“再见”或“拜拜”,最早学会的动作,也一定有“挥手再见”。只需要告诉孩子,刚见面的时候,挥手是表达“很高兴认识你”的意思,离开的时候,挥手是表达“我要走了,希望下次再见到你”的意思就好。
橙子爸爸的方法——带小橙子去商场或饭馆的时候,告诉她“你看,桌子上的招财猫在跟你打招呼”,她一次就记住了。
已经掌握了“你好”这个词汇,那就简单了,多练习就好。
遇到相熟的、关系很好的小伙伴儿,又应该怎样打招呼呢?
推荐两种方式:握手和拥抱。
之所以强调“相熟”,一定是“知根知底”的意思,为什么呢?陌生的小朋友,你没法判断他/她的看护人有没有培养出好的习惯,最主要是不了解对方有没有患有手足口病。
而提到拥抱,需要注意的是,在拥抱前,如果两个孩子身高差比较大,一定要提前告知比较高的孩子,不要使用“用手勒脖子”的方式。
控制力道问题:
一方面需要提早“灌耳音”。
橙子爸爸在小橙子1岁前就不断教她“轻拿轻放、轻轻地触摸”,实际操作场景包括触碰公园里的花朵、挪移自己的玩具、搬凳子等。
小橙子1岁4个月左右自我意识觉醒阶段,开始频繁练习自己扔东西,除了亲身带领她把散乱的东西归位之外,橙子爸爸还不断告诉她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扔,什么样的东西不可以扔,除了噪音扰民之外,被打碎或摔坏的玩具,就不能玩了。
一方面在于被打后“现身说法”。
第一次被小橙子的“铁砂掌”打疼脸之后,橙子爸爸把“疼痛”的感觉用比较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了放大,倒在沙发上好一会儿这个操作也让小橙子瞬间意识到“我犯错了”,这时候告诉她,绝对不可以击打任何人的脸部,她立马点头表示“已听懂”。
如果同一天之内,连续“打人”多次怎么处理呢?前三次建议“说教”,同一天犯第四次,打手惩戒,让孩子切身感受到“被打很疼”,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是切记不要第一次立马还击,更不要打孩子容易受伤的部位。
至于力道控制训练,向盆子里精准投入重量比较轻的海洋球游戏,让孩子抓握沙子(握得越紧流出去的越多)、将面团捏成不同形状以及给父母捏脖子等,都是很好的办法。
教育引导问题:
其实打招呼和控制力道也是教育引导的一部分,但这一段文字着重强调的是,对待“打人行为”看护人的态度以及怎样有效引导的问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熊孩子”当然也不是一天就养成的。在小区里玩耍,对自家孩子“打人”视而不见,对方父母找来以后口口声声说着“他还是个孩子”,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耳熟能详?在家里孩子打家人以后,被打的人口口声声说着“不疼不疼,没事儿,他还是个孩子”,笑着鼓励继续,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
孩子还是个孩子,看护人可不是个孩子了,自己不端正态度好好教育,这个社会迟早会“教做人”的。
又有人说了,不知道怎么引导啊。
橙子爸爸现身说法——此前正好在图书馆借了本绘本《小手不是用来打人的》,小手可以用来干嘛呢?挥手、握手、写字画画、捏泥巴、堆沙子;帮助自己吃饭喝水、穿脱衣服、刷牙洗脸洗澡;过马路牵着爸爸妈妈的手;抚摸、拥抱;帮助摔倒的小朋友站起来……一书在手,天下我有的感觉有没有?
写在最后:
有礼貌又懂事的“别人家的孩子”,都不是天生的,父母多用心、多操心,多学习多想,就能在育儿过程中少走弯路,收获更多惊喜与成就感,与阅读本文的各位共勉。
橙子爸爸育儿格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向有丰富实操经验者学习经验,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将更详细有效的经验分享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