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俄学子浅谈中俄民间贸易

【这一次,我还想谈下钱途】
得益于我想以及能去俄罗斯留学,短短时间内便有了个人的一些感悟。
去前,青年人怀着作为一名“中俄文化交流大使”的光荣职责踏上异国他乡,但不久后觉得表面上的荣耀不如实际上的作为更有效。于是改头换面自称“中俄民间贸易大使”。之所以产生这种想法,与学生自身需求和环境密切相关。我听到的更多声音是,俄罗斯的文化和教育是看得好,但是经济也是看得到的不发达。经济贸易方面会让人有更深的了解,文化短时间是感受不到它骨子里的气息,仅仅流于表面,而商业经济氛围可以真切感受到。
我粗浅的说下。就拿手机行业来说,俄罗斯手机销售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线下的份额会占到百分之八十左右,网购渠道仅仅不到百分之二十。想起昔日国产手机走向俄罗斯,一开始联想占得先机,最高份额占据市场第一,而后小米华为从一而终都在大力砸钱,砸向的是市场宣传和线下门店营业,与联想当初和俄罗斯销售企业密切结合策略有所不同。俄罗斯手机销售代理商依然把目光放在线下。至今,网络电商发展仍说不上发达。
所以要注意俄罗斯人的消费习惯,因为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发生改变。
中俄之间的贸易总量很大,但是看到双方的贸易额的话你会发现对中国来说还是逆差的。中国人在俄罗斯从事数量都是以第三产业为主,远东地区有部分第一产业,但占比最大的是第二产业。那掌控在看不到的人的手里,逆差也关键在这里。中美贸易中国是顺差,可是第三产业盖过了第二产业的占比,这又是很不成熟的贸易顺差。中俄间还是很难扭转现在这种局面。
最后说下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俄罗斯人对中国制造产品使用和中国游客消费的评分化很是严重。中国人很爱花钱但是同时也很会赚钱。但是想想到最后,其实中国人花的是自己的钱赚的还是中国人的钱。就比如留学中介、租房中介、代购、导游、物流等。中国人是精明的,可是也不得不限制在俄罗斯这里。
我最后想说,我们作为学生群体,如果在“钱途”方面有所考虑的话,不只是思考怎样赚中国人的钱。我们留学生本就是文化输出了,所以应该更多思考下怎样做到贸易输出。在俄罗斯可以随处可见中国制造,可是那是刚需而不是发展和享受的输出。拼现代文化可能没有太多优势,但是拼传统文化也故不为一条好路。就拿俄罗斯文化产业,中俄国家间语言交流学习是趋势,在国内很容易买到俄语资料,可是在俄罗斯却很难买到中文资料,并且价格很高。这点来说中国文化输出还远远不够,自然产生不了重大的贸易数量。在俄罗斯,其实就只有一家中文书店,还是2016年在莫斯科成立的,名叫尚思博库书店,我不久前有去看过,但对中国的独立书店来说又显得“娇小可爱”了。在圣彼得堡文化这么浓厚的也找不到一家中文书店,我觉得中国在这方面还不够重视。没有压力没有鼓励就没有动力,或者你也可以说在圣彼得堡具有深厚文化背景下哪会用得着中国文化呢?但是我很期待有出现,毕竟在圣彼得堡中国人实在很多,没有看到自己日益强大的祖国的文化精粹和内涵很是可惜……
但无论怎样,单从考虑钱途来说,贸易的方向很值得让人深思。或许不久的将来,很多人可以从赚中国人的钱转变到赚俄罗斯人的钱。这不仅仅是钱财的问题,是贸易往来的规则、是趋势,应该继续有所作为。回国后也有很多中国商家想要打通俄罗斯的市场,于是便找到我。我是没有什么资历可言,可是我对这种商品输出以及会带来某些文化输出的理念很是认同。这对个人的要求和能力要求更高,挑战性更大。如果一旦由你去试着打开这个市场,那么你的“钱途”才是无可限量……
同时,这时候很多人会把自己想象成“中俄民间贸易交流大使”,而每个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戴得起这顶帽子,比戴起“中俄文化交流大使”这顶帽子容易多了……

李同君写于2018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