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们的愤懑与不甘
最近几天,“张小平”这个名字以及他离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引爆了网络。
张小平原是西安航空动力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于年初提出辞职并获原单位批准后,入职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据传,此次工作变动,张小平的收入将由年薪12万暴涨到近百万。事情至此,本是一次正常的人才流动。
可是航空动力研究院的一纸公文——《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却将事情推到了风口浪尖。据公文所述,张小平离职前为研究员职称,任低温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职务,在至少4个型号的发动机研制中承担着重要作用。由于其离职,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受到重大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计划”,因此打算运用行政力量让张小平重回研究院工作。此文一出,舆论瞬间哗然,纷纷指责研究院的用人机制。
后经部分媒体进一步走访证实,公文属实,但是因为张小平原工作岗位涉密,原单位为让其回来脱密,向法院申请了劳动仲裁。该公文为申请劳动仲裁时提交的材料,为使仲裁结果有利于航空动力研究院,公文中夸大了张小平在项目中的实际作用。以张小平的职称及职务,年薪也不是此前所传的12万元,而是税前25万元,税后20万左右,这样的收入水平虽不能与百万年薪相提并论,但在西安并不算低。事情发酵到这种程度,似乎研究院也有其令人同情之处,岗位涉密,离职后需经过时长不等的脱密期,这在很多行业的关键职位上也是普遍存在的,如果张小平执意不按规定进行脱密,是有违反劳动合同之嫌的。
我想,如果要理清这个事件当事双方的是非对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这件事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这件事之所以发生,原因很明显,因为收入问题。不管是此前所传12万元,还是后来所说的25万元,与近百万年薪相比都是毫无竞争力的,这样的情况放在任何一个人面前,做出一个决定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正是这样一个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出的决定却折射出了“张小平”们最现实的悲哀。
笔者毕业于国内某211工科院校,有几个同学目前也在西安的航空航天业内工作,偶尔与他们聊起他们的工作现状,他们多少都有一些不满与焦虑。笔者的同学毕业均在十年以上,两个本科学历年收入税后7万元左右,两个研究生学历年收入税后9万元左右,而且加班也基本属于常态。我这四个同学在业内虽不能与张小平相提并论,但却更真的反映了航空航天业内基层员工的收入与工作状态。
我不想以绝对的薪酬数额来评判“张小平”们以及比他们更低层级的一线员工的收入是否合理,但是在这个房价飞涨、物价齐飞、金融及互联网高薪频出、演员片酬动辄千万的躁动年代,你如何苛求科研人员及一线技术从业人员,甘守清贫,静下心来进行技术攻关。你可能会说,很多老一辈的科学家不也是一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科技事业当中,对物质追求没有任何要求吗?诚然,这样的老一辈科研人员无疑是值得我们敬重的,可是难道他们没有物质要求,这就要成为世代科研工作者要遵守的金科玉律了吗?当他们默默奉献,很多人成为国家脊梁,业内泰斗的时候,还过着金尽裘敝的生活,这难道不是社会的悲哀吗?一个成熟的社会难道不应该善待这些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吗?他们不要求,并不代表社会不应该给予,每个人的贡献都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
在社会物资匮乏的年代,国家经济贫困的时期,为了民族尽快从积弱的状态走出来,我们的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靠自己的所学不断推动我国科技生产力进步,进而带动国民经济不断增长,可在分享经济成果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又做了什么?开山挖矿的富了,影视明星富了,投机倒把的富了,就连靠低俗犯贱吸引眼球的某些网红都富了,可再看看那些攻坚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员、教授、工程师们,敢言富者又有几人?他们绝大部门一心扑在科研,对财富的追求是相对迟钝的。可是,迟钝并不代表没有需求。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张小平”们靠自己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做到了修身;一身本领,投身中国科技事业,不断推高中国的科技生产力水平,增加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做到了治国、平天下;可转身却发现, 家庭生活处处拮据,无法齐家。当今社会,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医疗教育,优质资源的货币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社会财富的分配往往有利于那些对财富追求特别敏感的人群,很明显,“张小平”们原本不是这类人群,因此面对残酷的社会规则,他们有愤懑,有不甘。改变不了社会,唯有改变自己,因此他们财富追求的敏感性只会越来越高。
此次“张小平”事件,以及以后可能出现的更多的“张小平”,究其原因,不能以个人私心太重或国企用人机制有问题而简单定论。社会价值观以及运行规则的变化才是此类时间产生的根本原因。努力合理解决“张小平”们的心里预期与社会反馈之间的不对称问题,或许才是整个社会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情!
2018年9月29日 夜
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