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15·42看看孔子是怎样招待残疾人的!
第42章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冕:一个叫冕的乐师,《姓谱》记载,夏、商、周时代,管理乐技的职官名称就叫作“师”,如上古时期的师延,春秋时期的师旷、师涓、师襄等。
由于盲人对声音有特别敏锐的辨识能力,所以古代乐师大多是盲人,师冕也是。“师冕见”意为:师冕求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15917/3897d57a477255a1.jpg)
皆:俱词也。从比从白(白是“自”的异体字)。即能比并自我,有志一同的意思。
也有一说,皆字西周金文,上部为两个“人”,表示二人并行;下部为“曰”,示口在言浯。两字合起来的意思是两个人共合一口,言语一致,表示“异口同声,步调一致”。
还有一说,皆是偕的先造字,义为偕同,即在一起,动词。如《史记·高祖本纪》:“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锅,与皆,降析郦。”
皆字后面紧接动词,就成了副词,表示情态,义为“一起”“一同”,如“皆大欢喜”“有口皆碑”。
皆也有“遍”的意思,如《诗·周颂》:“以治百礼,降福孔皆。”传:皆,遍也。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15917/36b0e063a6c054aa.jpg)
相: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用眼观察树木,本义是查看,即观察形状,加以判断。如《易》:“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
清代古文字学家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引戴侗日:“相,度才也。工师用木,必相视其长短、曲直、阴阳、刚柔之所宜也。相之取义始于此会意。”
这就是说古代的工匠用木材做器具之前,必须认真选材,因此要仔细观察木材的质地。而“相”所表示的本义就是考察木材。
“相”字由观察、了解进一步引申就成了选择。《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说:“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相又引申为占视,即根据事物外貌、外形和情状来占卜祸福。如:相面、相师。又如《左传》:“相时而动”。
又引申作名词用,指所观察的情状、形貌,又指起辅助或者有辅助作用的人,如《论语》:“管仲相桓公”。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15917/3076142018df8ba4.jpg)
相也指模仿,曲艺中“相声”的“相”就是模仿的意思。以上读xiàng。
相又读作xiāng,表示亲自视察。另外,相还作副词用,表示动作交互或单方面的加于对方。如《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区分“象、像、相”的不同用法,要点如下:
1,三个字都有外观形态、样子的意思,其中“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如:现象、形象、印象、景象。
2,“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如:画像、雕像、像章、图像、音像。
3,“相”所指的外观形态侧重强调与事物内在情况的联系,如“真相”指事物内容的真实情况,而“现象、表象、假象”指的是外部的状态。
4,“站相、苦相、病相、可怜相”等都不作“象”或“像”。用于“照相、相片、相貌”,一般不作“像”。
5,像表示如同,用于“像……一样”“好像”,不作“象”,如: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15917/aef8c3ac765dc721.jpg)
全文理解为: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
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礼节吗?”孔子说:“对,这就是接待乐师的礼节。”
本文记录了孔子招待盲人的礼节,让人感到十分温暖,感人,其温厚、仁爱、谦恭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对盲人的爱,是一种具化的爱,是植根于一种最根本的“仁者,爱人”的博爱、大爱情怀。
《集注》曰:“圣门学者,于夫子之一言一动,无不存心省察如此。相,助也。古者瞽必有相,其道如此。盖圣人于此,非作意而为之,但尽其道而已。”
范祖禹曰:“圣人不侮鳏寡,不虐无告,可见于此。推之天下,无一物不得其所矣。”
钱穆言:“孔子与师冕言,其辞语从容,诚意恳至,使人于二千五百载之下犹可想慕,在孔子则谓相师之道固应如此而已。然其至诚恳恻之情,则正以见圣人之德养。”
《礼记 少仪》有规定:“其未有烛而有后至者,则以在者告。道瞽亦然。”如果房间里没有点蜡烛,有后来的人,在房间里的人要告诉他怎么走、坐哪儿。有盲人进来,也是一样。
夫子思想的仁爱之思、之行,已为华夏民族的思想初阶,奠定坚实的基础,塑造了华夏民族美德伦理学的崇高品格。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15917/6a10bf506508b9b2.jpg)
军事家孙膑
春秋时期有一个学术流派叫纵横家,其创始人叫鬼谷子,姓王,名诩,也叫王禅、玄微子。
相传王诩曾在云梦山(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与墨翟一同采药修道。王栩隐居鬼谷,人们都称他为鬼谷先生,其人学问精湛,有通天彻地之能。
齐国的孙膑与魏国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是鬼谷子第一代门人,他们一同学习兵法,结拜为兄弟,孙膑为兄,庞涓为弟。
庞涓急于功名,提前下山效力于魏国,后墨翟推荐孙膑也到了魏国,一起效力魏王。
相传孙膑是孙武后人,魏王设酒宴与孙膑谈论兵法,孙膑对答如流,魏王也向庞涓提出了一些问题,然而庞涓完全“不知所出”。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15917/5636577dc7a31f70.jpg)
后来,庞涓在魏王面前试兵布阵,而精通兵法的孙膑则将庞涓的阵法一一识破,不但如此,还摆出精巧阵法,使庞涓“茫然不识”。
庞涓以前就嫉妒孙膑的才智,如今经历了数次的较量之后,更是觉得如芒刺在背,非得要除掉孙膑,才能痛快。
庞涓终于想出了一条诡计,在魏王的面前诬陷孙膑与齐国私通,还说孙膑以省亲扫墓为由,准备叛魏赴齐。当时魏国与齐国不和,魏王听了庞涓的话后大怒,他不辨真伪,就将孙膑革职,并交给庞涓问罪。
起初庞涓本想杀掉孙膑,然而他又想起了《孙子兵法》,这本书一直是他想得到的。于是庞涓假装慈悲,对孙膑说:“本来魏王要判你死罪,然而我再三恳求,所以现在改为刖足黥面。”
一时间,心胸坦荡的孙膑信以为真,不但接受了残酷的刑罚,最后还在肢体残疾的情况下恭顺地为庞涓默写了《孙子兵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15917/e320d75586033721.jpg)
后来,庞涓的一位家丁起了怜悯之心,冒死将真相告知了孙膑。孙膑在得知了庞涓的蛇蝎之心后虽然气愤,但是想到如今他的身体已经残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逃脱。
想来想去,孙膑终于想到了一条妙计。孙膑想:“既然庞涓是由于我的才能而加害于我,那么现在如果我装疯,就可以脱身了。”
孙膑就开始装起疯来。他每天披头散发、痰涎满面,时而大哭,时而又大笑。庞涓听到孙膑发疯的消息后连忙赶来,试图亲自察看。
一见到庞涓,孙膑更是“疯性”大发,他表演得惟妙惟肖。然而庞涓仍有疑心,便叫人把孙膑拖到猪圈里,送酒食试他。
孙膑见状,便将所有的酒菜打翻在地,反而嚼食递给他的粪便。这个时候,庞涓才信以为真。
庞涓见孙膑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废物,便逐渐放松了警惕,任孙膑在猪圈里爬来爬去。后来,在墨子的弟子秦华礼的帮助下,救出孙膑。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15917/4e68d18c69509fab.jpg)
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在著名的田忌赛马事件之后,田忌推荐孙膑给了齐威王,他因此受到齐威王的重用。
有一次,庞涓请命为主帅,出兵攻打赵国。一年不到就攻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危在旦夕。赵王请齐国出兵相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以孙膑为军师。
孙膑深知庞涓好大喜功、骄傲自负的性格弱点。提出围魏救赵,假装要攻打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来麻痹庞涓,实际上却是派大军直捣魏国正当空虚之处,都城大梁。
庞涓果然中计,命令军队放弃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班师回朝。齐军与魏军在桂陵交战,由于长途奔袭,溃不成军。
孙膑设伏一举擒获庞涓,庞涓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竟然成了孙膑俘虏,他未曾想到自己竟然会输给一个废人,成为孙膑的手下败将。
令人称奇的是孙膑没有取庞涓的性命,而是把他放了,魏军大败而归,庞涓只能勉强收拾残部灰溜溜的讨回大梁。
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韩求救于齐。次年孙膑和庞涓再次相遇于战场。孙膑假装战败,率军撤退直指魏国都城大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以增兵减灶之计策迷惑对方,造成齐军溃散逃窜的假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15917/3d8b36fb5bfaf5fd.jpg)
见此情景庞涓十分高兴,认为此战必胜,于是率领轻兵锐卒追赶齐军。
此时的孙膑深谙庞涓的急于报仇,率领弓箭手在马陵伏击庞涓,并在大树下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自知中计,魏军被齐军包围,此时弓箭手万箭齐发,魏军大乱,胜负已定。
庞涓自知败成定局,无计可施长叹:“遂成竖子之名!”遂自刎而死。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孙子兵法》实为孙膑所著,1972年,《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及其它先秦兵书同时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前期墓葬中被发现,解决了历史上这一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