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模式
之前看到何异老师关于“爱自己”的一篇论点清奇的文章,收藏了,等耐心地看。昨日兴之所致决定用抄写的方式来读。过程中对“丧失”这个精神分析语有点不了解,就在微信里搜索了一下,结果搜到了“雨点心理”,公众号提到“依恋三部曲”,打开《丧失》的读书笔记文章看了一下,自己与焦虑-矛盾型相像,读了一下,因为有些学术术语太多,又没了耐心,回头又看到何异先生在文章下留下了自己的公众号,搜索关注,又看到何异先生的另一篇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让我惊醒的是在评论区,有人写到“潜意识里不敢过的比父母好”,这句话击中了我。
想想自己因为前妻和母亲的关系没有调和,自己与母亲大吵一架,把母亲送走之后,延续至今,好像一直是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不能过的比父母好”、“父母都在受罪,你怎么能自己享福呢?”,自己一次次地在温习童年的穷困,感觉这样才对得起父母。
数次到大妹、小妹家与父母团聚,看到大妹、小妹的生活过得这么好,心生羡慕,同时看到父母在外辛苦,又感觉妹妹们不应该,即使父母现在手里也有了钱,自己依然不敢花。
有一次过年与父亲去超市购物,总价一百多的东西,我说我来付,父亲坚持说自己付,我感觉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当即情绪激动,把东西一撂,自己气冲冲的走掉了。后来母亲劝说回去迎父亲,因为这件事一天都别扭。
有一次,一起相约去朱家角古镇,逛到了饭点,发现在外吃饭比较贵,人又多,我愣是拉着父母找家便利店买点东西垫垫肚子,又坐地铁回去,让母亲回家做饭,父母好大不乐意,但也跟着回了。
有一次去逛奥特莱斯,母亲看我穿的衣服没有换,就想给我买件衣服,我是坚决不让买,争持着回家。
有一次春节,因为正闹离婚,节后前妻让我去上海跟父母要钱换房,结果到了之后发现父母住在当地住户在屋外的过道和院墙间搭的一个六平米的小棚子里生活,晚上睡觉盖厚被子鼻孔冻得发凉,而且很潮湿,一股负罪感从心底升起。
这几年自己也想变好,也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再结婚生子,好让父母放心,可总是事不如人愿,现在看来好像“潜意识一直都不敢让自己过得比父母好”。好像如果过得好,那就是背叛,就是与母亲的分离。在这里回忆起一件事:小学或初中时,我三姑家表哥在奶奶家告诉我“奶奶没有柴火烧了,希望我回家拉点柴火过来”,于是我和表哥一起回家帮奶奶取柴火,在抱柴火的时候右眼眶不小心碰到了自行车的后座上,结果母亲回来问起,又是心疼又是气愤,说“你看替你奶奶偷柴火,把自己弄成这样!”。母亲对奶奶在她怀孩子、生孩子之间没有照顾心怀怨恨,而到前妻生孩子后这种怨恨仿佛又要延续,而前妻的妈妈在生孩子期间同样有相同的经历,两种经历一叠加,再加上自己与母亲没有沟通,事情就越发复杂。
追问自己又发现自己对贫困身份的认同,因为小学时父亲生病,母亲为了给父亲治病,花光了积蓄,也借了不少钱,家里供我们读书的钱就没有了。为了让我们继续读书,母亲带我去给初中的校长求情,村里人帮父亲凑钱,两个妹妹申请希望工程的助学帮扶,当时内心就觉得我们家太穷了,即使以后日子好点了,为了得到帮扶,还是不敢穿得好点,就这样逐渐心里留下了“穷”的烙印。
贫穷如影随形,限制自己的想象,让自己自卑,以致自己用两年当兵的经历来偿还大家的恩情,不愿背负更多。直到遇见前妻,看到美好,收获信心,后又不可一世,眼高于顶,终于又回到原点。
父母真心是希望自己好的,虽然大部分时候是正话反说。而且他们依据的是以前的经历,一直把自己当孩子,而自己在他们说这些的时候,也不自然的去配合他们,而这些之前是没有觉察的。
而现在看到了这个隐秘的模式,自己要慢慢的打破,用自立来替代依赖,用好的结果来替换过去的记忆,用正确地看待过去来替换那些“要是没有……,那该多好”。所有的发生都是正当其时,也是给自己最好的养料,都是来成就我的,都需要敞开胸怀来拥抱,感谢过往让我成为现在的自己,而现在的我有能力让自己心想事成,我也会用结果让大家相信的。
2021如约而至,美好也会接踵而来,奋勇向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