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人家
我们是在七月中旬到了沂蒙的。这个时候正是旅游旺季,也是温度最高的时候。在来之前当地的朋友就为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我跟朋友说过我不喜欢住酒店,多年的差旅生涯让我对酒店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按照旅行计划,我们先找住的地方,然后再观赏风景。
汽车从主路上下来顺着山脚下的盘山道绕行,在行驶了半个小时左右便来到了一片或低矮或突兀、被树木和植被全部覆盖的丘陵地带。汽车减慢速度缓缓前行。这里没有林立的高楼,没有醒目的广告牌,没有匆匆而过的车辆,更没有刺耳的汽笛声。只见几处低矮的茅舍错落于绿荫之中。初见觉得这里就是一个原始而自然的村落。
若不到近前是识不到其真面目的。车子离村落越来越近,屋舍呈现的也越来越多了。并且型式也有所不同,暂时能看到的、区别也是最明显的便是屋顶了。有三角尖型的,那样子像极了我们东北的瓦房,但是这里的屋顶却要比我们那尖的很,并且上面有的是披着焦黄的茅草,有的是覆盖着一层藏青色的小泥瓦。也有平顶的,上面长着一层密密实实的草。也有的一半尖顶一半平顶。样式不同,千秋各具。临近院落看的就更清楚了:一栋房子就是一座院落,并且通过一小段花岗石与玄武岩混合铺就的石板路与柏油路相连接。院门多数都是木制的,刷着重色油漆、配着中规中矩的对联,毫不保留的透漏着浓郁的年代感。木门有两扇对开的,有四扇折叠对开的,无论哪一种门阔都超过两米半,高下也有两米大多。并且门的两侧不是栽有松树就是种着柳树。
只需轻击门环数下,便有一个身着汉服的家人开门迎了出来。暖心的问候以及无可挑剔的礼数让执步到此的旅人烦疲具泄、如沐春风。进入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坐北朝南的三间瓦舍。庄严古朴,赏心悦目。院子里除了几池花草之外,其余的空地也是石板铺就。在房子的西侧,一架葡萄从南院墙开始一直爬到了房檐,足有六七米长。旁边一眼泉水顺着石壁不急不缓的流淌下来再沿着石板地面流到葡萄根处。一座木制凉亭就建在葡萄架下。石桌木椅,摆放规整井然有序。用新提上来的井水洗过手净过面之后,燥热已经消了一大半儿。落座以后不消半刻功夫,就有一位身穿素色汉服的妙龄女子手持茶壶迈着轻盈的细步,从屋内缓缓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