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 那些难忘的,我与吉他的故事

2018-09-21  本文已影响68人  拓也

现在的小朋友动不动就要学个乐器,练个舞蹈,会好几样才艺,以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社会风气的利弊暂且不谈,我自己是非常羡慕他们的。

我们80后小时候,教育的竞争还没有这么白热化。小县城的父母观念也比较落后,就不太注重培养孩子的才艺,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

上大学后,来自“教育强省”的重点中学的自己,虽然在学习上没什么问题,但人际交往、办事能力、生活情趣都差得很远。恰恰大学生活是非常需要这种综合素质的。长期在应试教育中浸泡,面对突如其来的全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一直找不对状态。大学经历也比较平凡。

临毕业心态有点成熟了,开始有方向地塑造自己。想起小时候还有点音乐天赋,别的小朋友学好遍都学不会的歌,我听个两遍就会唱了。就在老家找了个叫辉哥的光头老师学吉他。

辉哥说,你得先买把吉他。

爸妈是很节俭的,平时买菜都要讨价还价,所以找他们申请买吉他的钱不太容易。刚好我妈单位发了一张当当的购物卡,里边有300块钱。那时她老人家还不会网上购物,购物卡就被我蹭来,买了把入门吉他。

那时已23岁,一起学吉他的都是上小学和初中的小朋友。他们多是被父母逼着来学的,而我是发自内心地想培养自己。所以表面看起来他们更活泼热闹,而实际上我的学习热情和专注度要更好一些。

那把吉他的弦非常紧,每天找辉哥练习2个小时,回家再自己弹1至3个小时,刚开始几天手几乎要废了。一两个星期后,逐渐长出茧子,才算苦尽甘来,不那么疼了。

现在想来,当时辉哥的教法也是有点问题,不讲解任何乐理,只是让学生照着谱子进行重复训练,形成肌肉记忆。但是辉哥的厉害之处在于会画饼,每当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感到懈怠时,他就抱起吉他表演上一段,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幻想终有一天自己也可如辉哥一般娴熟炫酷,于是又有了练琴的动力。

这样练习了一个月,终于练会了一首《童年》的伴奏,也就算叩响了吉他世界的大门。后来就主要靠自学了,毕竟网上不缺教学和乐谱资源。

2013年秋,学吉他已1年,在台湾当交换生,与其他大陆学生组了个乐队。半年时间也就合练了两三首曲子。但这份经历让我尝到了与别人一起玩音乐的乐趣。

2015年秋,参加了一个唱歌教学的体验课,初次了解到唱歌不仅仅是天赋,没天赋的普通人通过科学的训练也能达到业余歌手的水平。

2016年春,参加了一个民谣兴趣小组,尝试在酒吧表演。小组成员只要有拿得出手的歌,都可以上台表演。那时我真正娴熟能表演的歌也就两三首,所以上了两次台就没货了。而且我渐渐意识到,自己与大神的差别不仅仅是吉他功底,还有唱功及音乐表现力。

2018年夏,写了一首歌,算是第一首成熟的作品。同一时间,到街头卖唱,赚到35块钱,并唱了自己写的歌。

网上找了些课,自学基础乐理、编曲知识。

近期,报了一个唱歌训练营,开始科学训练唱功。

在北京打拼了两年,感到压力很大,也经常思考未来。开始明白,没有良好的物质基础,是没有空闲精力去长期坚持某个爱好的。除非这个爱好能挣钱“养活”它自己。开始思考玩音乐变现的方式,像线上的自媒体、线下的驻唱。

爱音乐,也爱写作。二者的结合点是,写出好的歌词。

祝福自己,祝福自己的音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