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记行
赵建铜
陈炉记行朋友王戈文、王立新皆善书法,而立新对篆刻颇具造诣,俩人禀赋甚高,皆好古风、亦对青瓷喜好。时值槐花散香,桐花怒放,受他俩相邀,上东山,去陈炉访其故友。朋友雅兴,理当随和,恰我也有瓷镇寻古之趣。素知耀州青瓷为中国北方瓷的代表,陈炉镇又是耀州窑的活化石,它的古老、神秘、知名度早就引发我好奇之心。到那里去过几次,几乎都是受人之托,购买瓷器的,并未真正地走近烧瓷的人,以及耀州瓷,更不用说了解它了。
陈炉记行 陈炉记行驱车上铜川东塬,即感眼界开阔,远山起伏,沟壑纵横,绿野村舍,一路和风,使人惬意无比。戈文向我介绍他的朋友,说,与李和平相识十几年,其人随和,不善言辞,但学问不低,内秀,他制作的瓷器很不一般,是几十年实干苦学的结果。见了面,你就知道了。当然,并不陌生的陈炉,我也不是第一次去。
陈炉记行 陈炉记行 陈炉记行记得1969年冬季,天很冷,我随家人去陈炉走亲戚,那时没车辆,是走着去的。由十里铺上东山,过双碑,下大沟,上大山,崎岖五六十里地,我们走了大半天才到。一路上见到许多拉大缸、瓷碗的马车,还有驴车。印象里的古镇到处是瓷瓦片,就连街头就有一个像山似的瓷片堆。在亲戚家住了一晚,对大窑洞的记忆最深。据说,古镇的大窑洞里能转开一架马车哩!那位远房亲戚一家人很热情,具体都说了些啥已很淡漠,我唯一记得的是他们宽大的土炕上放着一本很厚的书,现在想来,应该是《史记》。那时,我11岁。屈指算来,第一次去古镇到现在已有40余载,真是恍然如梦!如今,已经不见了双碑村口的那些个古老的石碑,路上也没有几匹大骡子拉的马车和毛驴车了,蜿蜒而平坦的柏油路取代了凹凸不平的古道土路。汽车迤逦而行,车由沟底上到了山坳顶端的一个水泥地砖铺就的广场上。一下车,顿感热浪扑面,得赶紧找一个凉快的地方歇息一下。这里就是陈炉老街所在,在我的印象里一找不到记忆中的街道影子了,石板铺就的路面跟广场,哪里还有昔日的坑凹路面,哪里还有灰蒙蒙的民居和商铺,有的是因旅游而设立的商铺、路灯、以及崭新的楼阁。我们一行的目的地就是这儿。我晓得这是近年来,政府为搞活经济,抓旅游产业的结果。戈文讲,我们先吃饭,然后再去朋友家。谁知就在饭店门前,就遇见了我们要拜访的人李和平。这是巧遇,还是机缘?李和平中等个,五十六七岁年纪,衣着朴素,浅褐色的肤色,额头几道不明显的皱纹,他满脸笑容,一双眼睛透露着睿智的光泽,让人顿感到和善的气氛。简单地吃了一顿饭,我特地点了一盘此地的特产龙柏芽,据说这道菜,在铜川也只有玉华山跟陈炉山上有,也是尝稀罕。看得出来,戈文、立新跟他很熟,看得出他是个地道的陈炉人。
陈炉记行我知道,陈炉这个地方是因烧造瓷器著名,就其地名,已知一二;就其传闻,耳熟能详。据史书记载,陈炉烧制陶瓷的历史可上溯到1400多年前的北周时期,后经唐宋至明、清连绵不断。清乾隆年间;曾创造了年产八百万件瓷器的业绩。考古发现,陈炉共有金、元、明、清、陶瓷烧造区30余处,窑炉40余座,作坊遗址和各时代典范文化堆积面20多处,采集和出土文物标本1.5万件(片),堪称”北方青瓷之都”。在漫长的烧造瓷器的同时,此地人集农工商于一身,所以,他们的见识是先进的,聪明的。在各新闻媒体上我得知,近些年陈炉古瓷得到研发,并有每年几百万件的精美瓷器出口海外,受欢迎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为黄土高原上的山区人民赢得了荣耀。
陈炉记行来到和平家门前,我首先被大门上牌匾的自吸引:“耀州青器”,而不是耀州青瓷。细思量,觉得“青器”一词还是朴拙些。一进院子,就看到正对门的房子里有一妇女正在往陶坯上刻花。她是和平的内人,见到有客人来,站了起来,带着笑意,说了一句“你们来了?进屋喝茶”,便去洗手。我们坐到了李和平的大窑洞里,凉爽之气使我们顿感惬意,和着主人的香茶,欣赏着主人的杰作,陶醉在古色古香的思古之幽思之中。我注视窑洞里的陈设和窑洞的结构,跟我记忆里的一样,宽敞而高大。距离窑门六米左右的地方,摆放着一排柜台,就是商店的那种。柜台就成了前后窑的界线,前边是人活动居住,后边则是摆放瓷器的地方,即便如此,窑洞依然显得宽敞。柜台往里是一排博物柜,屏风似的。柜台和博物柜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精美瓷器,琳琅满目,有雕花牡丹瓶,双耳壶,刻花牡丹碗,黑釉罐,青花缸,笔洗等等,式样古朴美观。主人为我们沏了茶水,茶具当然是玲珑剔透的青瓷器皿。茶是陕青,水乃山泉,可谓美水香茗。这里没有一丝喧嚣,有的只是亲切问候与有关文化方面的事情。从他们言谈里我得知和平也是文学爱好者,曾经做过文学的梦,还知道他喜爱唱戏,会拉板胡。因想,他茶余饭后坐在庭院中或者窑洞里,拉着胡琴,唱起高亢而又凄怆的秦腔,该是悠闲自得,很田园,很惬意的。闲谈之间,我发现窑内顶部一个黄泥构筑的燕窝。燕窝紧紧地贴附在窑洞顶部,有一只紫燕忽地飞出,窝里传出紫燕幼雏呢喃的声音。有种诗意感觉,因问和平:“燕子怎么把巢穴筑在窑里?”他的回答,使我知道了燕子将巢穴构筑屋舍,寓意着吉祥,也是一种和谐的表现,并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那种意思,愈加显示出一种乡间的情调。而是给人一种回归田园的感觉,细细想来,很古道,是在繁华闹市看不到理解不了的那种格调,不染纤尘,绝对自然。通过介绍和听主人的言谈,和平其人的形象在我认识里丰满起来。
陈炉记行 陈炉记行他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陈炉的一个烧造瓷器的世家,受家庭熏陶,自幼便于陶土打交道,随着年龄增长,深谙各色粘土特性。他十八岁高中毕业,投身于制陶业,因勤奋得到师傅们赞誉,并技艺见长。后得著名陶瓷专家李国祯、薛东星、禚振西大师等指点,随他们系统地学习了古耀州青瓷的具体制作工艺,以及传统制陶技术。走访民间老艺人,搜集古瓷器、古陶片,研究一些唐、宋、元、明、清的器物,把握其各种特色,将古陶器、青铜器和现代陶艺的造型有机地结合起来,先后搞出了镂空新工艺品,诸如牡丹镂空瓶、腰鼓牡丹瓶、转心瓶、镂空笔筒、黑釉铁锈斑、仿古月白等器物十几个新品种。他说,我烧造瓷器,旨在传承祖先留下的手艺,并没有想得太多,只是努力打造最好最满意的作品……看着不善言谈,稍显木讷的主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恬淡与修为,这是我们朴素的窑工呵!他制作瓷器的批量很小,按他的说法,制作一件中意的艺术品,都不是简单的。
陈炉记行不知怎么,我想起陶瓷的由来。据说在新石器石器就有陶的出现,是用粘土烧造的,起始是怎样发现的,说辞不一。但凡去过半坡遗址博物馆的人都见过,远古的人们使用各种精美的陶器,汲水、盛物、以及吹奏音乐等。陈列的器物上有绳纹、划纹、蓖纹、压印纹、指甲纹、锥刺纹以及堆贴、彩绘、镂空等装饰,这充分说明早在一万年前烧造陶器的工艺已经很成熟了。而由陶发展为陶瓷,据考古者认定,在“商代原始瓷器出现”, “汉代有了彩绘陶壶,东汉晚期创造性烧成了青瓷……三国时期越窑青瓷造型质朴,纹饰单纯”,“ 宋代是陶瓷发展史上的高峰期,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各有特色的陶瓷制品名扬天下”,可见陶瓷发展,在我国历史的悠久。而眼前的窑工子弟,依然薪火的传承者和发展者,令人敬佩!
陈炉记行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的发展,标志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走向文明的步伐,从山顶洞人到半坡人,从炎黄时代到夏商周,这些工具的发明,推进就人类文化进程。尤其陶瓷业的发展,把华夏文明进一步地推向了世界。英语的中国一词,便是陶瓷,可见中国陶瓷对世界的影响之大。
陈炉记行此时此刻,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不由得,我想起许多此地的风物和人物传说来。关于“窑工锁窑神”的故事,神奇而又豪迈;关于“贺龙与窑工”的故事,感人又亲切,二十只大碗和二十个铜板与一张贺龙留下的纸条,述说着革命者那光辉的点滴;关于“细胳膊死了”的故事,演绎着早期陈炉人经商的“智慧与幽默”……“人杰地灵”这个词汇,用于陈炉,恰如其分。古镇曾经出的一位先贤崔乃镛。史志云:“崔乃镛,(1681-1754),字伯璈,号餐霞,陕西同官县陈炉人,清康熙辛丑(1721)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雍正二年(1724),崔乃镛出任云南寻甸州知府,后调任东川知府。乾隆二年(1737)升任湖北督粮道台。监督漕粮的前任官员,大都上下串通,克扣运丁,剥削库帑,中饱私囊。据《同官县志》载,崔乃镛在任道台三年中,‘气宇轩昂,做官司清正’,‘愤其罔上害民,悉取而革之’,因此而触犯权臣和地方贪官污吏的利益,他们合谋捏造罪名,借权臣表奏朝廷。乾隆七年(1742)六月,崔乃镛被革职,贬谪陕西渭南,拟发配边疆。崔乃镛便被发配到熊耳山。后来,当钦差得知军台岭熊耳山是崔乃镛故乡陈炉镇时,自悔莫及。崔乃镛回到故乡家中,闭门读书,著书立说。著有《梧凤笔记》、《易经约函要义》、《炉山风土志》、《芒部遗迹》、《鼓峰石鼓》、《炉山图歌》等。后来,乾隆皇帝得知崔乃镛任职期间,清正廉明,遂下圣旨,准予官复原职,崔乃镛均以年老多病而谢辞。并亲笔为自己写下一幅对联:龙恩浩荡虽慕耕亦慰暮景 飞扬跋扈岂能为贤宰竖将。”我曾有幸见到这位先贤的墨宝的照片,在和谷先生的“晓园”,原墨宝是和谷的祖辈传下的,甚为珍贵。
陈炉记行古镇古风,碧崖苍树。陈炉一行,可谓“故国神游”,看青山依旧,沧海桑田,往日的风流皆被雨打风吹去,惟土地上勤劳的人,在皇天厚土上,在布谷声里,日复一日的耕耘、收获着。和平,恬淡、平静、和谐、平和也。在二十一世纪里,在华夏崛起的时代里,拉扯着动人的心弦,吼着感人肺腑的琴之声,过着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