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ABC》感悟人生,亲情友情爱情和师生情

“催婚”背后修炼的课题分离

2020-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徐谦智

你会有这样的感触吗?

有那么一刻特别想逃离家庭这种强烈的控制。近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每当谈到个人发展和成家立业话题时,我就和父母聊得非常不愉快,甚至到了恶语相向的地步。非暴力沟通方法烟消云散,被打会原形用情绪去宣泄心中的不快,去宣誓自己选择主权。

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子女没有成家之前,都是捆绑在一起,在传统观念里,子女是否成家的责任感好像是长在父母身上的一部分器官。有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味道。

在我的父母看来,没有成家不要谈事业,衡量进入婚姻的的标准是生理年龄而非心理年龄。父亲说,不结婚违背伦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猪狗都知道繁衍子嗣。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我心理很愤恨,现在的我倒有些习以为常,选择“左耳进右耳出”的策略。逼迫的急了,就说“我结不结婚关你什么事儿,这是我现在的选择”。然后气氛很尴尬,引发父亲的政治教育。

而母亲,用自己曾经的婚姻观来教导我, 结婚是完成人生的一件大事,和谁最后结婚都是一地鸡毛。 每每听到这里我都是黑人问号脸,无语,无奈。

父母和孩子都得做好课题分离,越来越发觉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修课。父母对孩子的掌控感是带着“为你好”光环,孩子的成长背负父母的荣耀。不由得想起春节贺岁影片《囧妈》,我觉得主角妈妈如果放手一些,不为了维持一个圆满家庭,而忍受婚姻的破裂,不把关注力全部放在儿子身上。生活会不会更轻松些呢?

遗憾和愧疚是最糟糕,最负能量的情绪。课题分离的重心如果在自己身上,会少一些遗憾的先发因素,少一些愧疚的场景。

最近在思考课题分离。我觉得课题分离和救世主心态可以结合在一起分析。

课题分离是我很重要 ,我的事情和想法都很重要。但这不意味着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这个人为中心 画圈去辐射周围的人。

而救世主心态是什么?我很重要  别人的事情比我更重要,我为他们考虑胜过为我自己。然后回过头来说 ,瞧,你看多伟大,心心为人民服务。

分析到这里就救世主心态容易让人成为牺牲者角色,如果内心无法丰盈,那么源源不断的向外输出的养分哪里来呢? 就好像一个装满幸福之水的杯子里面装了水。但是里面的水只有半杯,如果把半杯的幸福分享了一半给他人,你会比原来更幸福吗?最多是满足表面上救世主表面上的那点儿虚荣心罢了。问题你这样做给谁看呢?向谁证明你的圣母心。这种证明的必要性是什么?

如果价值肯定靠他人评价,就好像吃食供给在他人手里,还有话语权表决食物是否好吃呢?这时候满足温饱是福音,改善伙食是恩赐。

同理,课题的错位就如价值判断标准在他人手里,事情做的好与否和你自身的关系就不大了。

可能有杠精就说,照你这逻辑如果人人都只为自己着想 ,社会就没有公德心。非也,伦理道德自会划分个体责任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