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爱 会怕
中午,电话里响起智萍清亮的声音,于是,下班驱车前来,得遇刘良华教授。
多年前,读过《影响我的重要他人》,后来读到《其人也良 其文也华》,知道这是一位立于教育群体里的教育者,不断地靠近最本真的教育,为更多的成长擦亮方向。
所以,怀着激动而来。入场,看到一位极朴素的人站立台上,智萍领我上前打招呼。刘老师满面笑容,没有让我觉得我有丝毫冒昧。越深刻者越平和,因为他的心里还有眼前已然辽阔。
聆听开启,我全神贯注。这些年,习惯用笔做记录,哗啦啦,笔头捕捉那些精妙的语言,还有精致的思想。
爱
谁家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不论什么方式,爱,一定基本存在,也很难消失。
可怎么爱?
刘老师说: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二个子宫。在妈妈肚子里时,孩子自由呼吸,像鱼儿一样自在长大。那里是安全的,温暖的,舒适的,也是营养齐足的。孩子在那里得到全面的照顾。吃,要营养,不要口味。玩,要高雅,不要庸俗。哪怕从不听贝多芬,这十个月也会搜寻来用心感受。要看漂亮的物品,要保持愉快的情绪,要接受阳光,要多户外走动,要呼吸新鲜空气,要给他最温润的言语……谁会随便?哪位爸爸妈妈不是竭尽全力。
但生出来后呢?
给爷爷奶奶,给电脑手机,给一堆玩具,给无数新衣。给很多早教,给许多要求。可拥抱呢?微笑呢?刘老师今天数次说明: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敏感期和关键教育。家庭教育最要警惕的就是电子产品,还有过早的学知识。
电子产品替代陪伴甚至变成“教育者”已经成为普遍。很多年前还只是说“电视是制作傻瓜的机器”,如今更多的人已经看到:要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
手机等电子产品已经变成了哈罗母爱实验里的那个“铁妈妈”。
三岁左右的孩子需要的是柔软的母爱。妈妈的微笑,妈妈的轻言细语,妈妈舒服的衣着,妈妈平和的情绪,都是孩子靠近亲近的理由。这份亲近让孩子得以安全、温暖、明朗。长大后的他不会孤独,也不会封闭。
宽松和自由的生活状态,就是三岁孩子最需要的爱。
三岁,母亲是第一重要他人,不可缺席,不可缺失。
怕
我们经常在说:今天的孩子缺乏敬畏。小小年纪不能去的地方敢去,不可说的话敢说。甚至跟老师家长对抗顶嘴,还有的孩子情绪来了打老师打父母。
那天一孩子告诉我,他觉得最大的惩罚就是跟父母打一架!我问他感受,他说没什么感受。
刘老师说:孩子好,母亲一定有条理也有趣。而希望孩子更好,需要父亲更认真,更有条理,更有礼貌。因为好的母亲是安全和温暖的源头,而好的父亲则是规则和权威的代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接受规则,尊重权威,然才有敬畏和探索。如果一个家庭,孩子在父亲那这些被破坏,他的心里就不会有“怕”。没有怕就是没有界,一个没有界的孩子更多的会是被碰撞得身心疲惫,甚至遍体鳞伤。
没有规则建立,要么无法无天,要么软弱无能。哪一种都不会幸福。
所以小学阶段甚至到中学阶段,孩子更需要得到父亲的陪伴和引领。孩子从父亲那感受规则和权威,习得界限和尊重。
三岁左右的爱,九岁左右的怕,一方是来自母亲的柔情,一方是得缘父亲的刚正,而这二者结合,才有孩子青春以及成年后的自信、自学、自食其力的意志。如此,他才可能勇敢地行走自己的人生和他人的江湖。
让孩子有一个爱好,让孩子有一个偏好,这是孩子获得友谊的源头。而这就来自于有规则有敬畏的训练。文明的是精神,野蛮的是体魄。刚柔并济,方可得足够好的幸福。
教育里,爱字打头,怕在左右,然后才走在规则的路径中。成长也会有惊心动魄,那是萃变和破茧的欣喜激昂,不是恐惧迷路和脱轨的彷徨纷扰。
教育里,家排在首位,父母是第一责任人。父母交付给世界一个阳光明媚的孩子,才会有孩子前行的坚实,才会有父母目送时的笃定。
一个多小时,忘了窗外的黑和风,忘了白天的奔和忙。学习在安静和笑声混合的空气中悄然而过。更可爱的是,后排一个稚嫩的声音迎合,恰到好处。一场家庭教育,一个孩子却能听得真切,懂得透亮。这是刘老师独有的魅力。
情
德育的重点是理性,但情一定相伴左右。没有情何来通情达理?也清楚地告知:没有情感的任何教育都是无法抵达内心的行为。小王子说过:有的东西是眼睛看不到的!
孩子的家早已在,一直在,但家里的孩子还好吗?
可以放心地回到家。
有人倾听所有的话。
有人懂得所有的伤。
有人共享每一种乐。
眼前有人,心里有榜样,脚下有力量。家,孩子的家,这些可都有安放,可都有生长?
带着幸福的心意带他来到这里,亲爱的爸爸妈妈,请带着更幸福的心意陪他前行……
附:看到好久不见的智萍、石姐姐、小岭,崔,庆丰,还有好多热情的招呼。智萍奔忙中还不忘给我电话:外面没车位啦,你直接开车进来!谭惦记我没有晚饭,一定要给我带。婷进了场发现没带本子,智萍递来一垛白纸。建元老师们,个个满脸微笑。每次遇见,都怀感恩。每次学习,都多更多敬畏还有谨慎。谢谢亲爱的智萍!也祝福亲爱的各位!以此记录,助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