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简历史忘忧社历史

项羽善于创造以少胜多奇迹,垓下之战为何未能再造神话?

2017-11-28  本文已影响70人  至简君

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章邯与王翦之孙王离率领数十万秦军围攻赵国巨鹿,项羽率五万楚军救赵。

项羽派当阳君、蒲将军率军两万渡河,又派遣英布为先锋,断秦甬道,割断章邯与王离的联系,继而亲自率主力攻打王离军,以骑兵冲阵,大败秦军,斩苏角,俘王离,降章邯。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此战,项羽以少胜多,不仅解了巨鹿之围,扬名立万,还基本上歼灭了秦军主力,秦帝国的统治从此濒临崩溃。

项羽号称天下第一猛将,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屡次以少胜多。除了上述的巨鹿之战外,还有彭城之战,也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汉高祖二年,即公元前205年,刘邦在洛阳联络诸侯,声讨项羽,揭开楚汉战争的序幕。4月,刘邦率领诸侯联军五十六万人,攻占了项羽的老巢彭城。入城后,刘邦与诸侯不仅放任士兵大肆烧杀抢掠,自己也日夜寻欢作乐,沉湎酒色。

正在征讨齐国的项羽闻讯,立刻率领三万精兵从山东南下,占领彭城西面的萧县,切断刘邦联军的归路,而后向汉军发起猛攻。刘邦联军仓促应战,结果大败。

项羽乘胜追击,将刘邦联军逼进谷水、泗水之间,歼敌十余万;在灵璧,项羽又将十余万刘邦联军逼入睢水地区予以歼灭。刘邦被打得丢盔弃甲,仅率数十骑狼狈逃窜。

巨鹿之战,彭城之战,项羽都以少胜多,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的奇迹。那么,在垓下之战,项羽为何未能继续创造神话奇迹呢?

汉高祖四年,即公元前203年,经过大小百余战的刘、项两军,均已精疲力歇。于是,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达成和约。

合约达成,项羽遵照合约引军东撤,刘邦则采纳谋士张良、陈平的建议,率军追击项羽,并派人请韩信、彭越南下合歼楚军。

10月,刘邦率军追至阳夏,却不见韩信、彭越之兵前来会合,只好也停止不前。项羽得知刘邦背约追击,即率十万大军反击,大败刘邦军。

刘邦率军退入壁垒坚守,再次派使者前往韩信、彭越处,划以封地。韩信、彭越立即出兵攻占楚地数城,直逼项羽背后。

项羽军遭到汉军前后夹击,力不能支,于11月退往位于现今安徽省灵璧县沱河北岸的垓下。汉军穷追不舍,两军于是在垓下对峙。

韩信亲自领兵进攻,出战失利。项羽引兵追击韩信,被汉军左右夹击,大败。韩信趁势命三十万汉军把项羽军团团围住。

项羽军久困垓下,兵少粮尽;韩信又趁机展开攻心战,命汉军将士夜唱楚歌,使项羽军军心动摇。项羽无奈,率八百骑士突围南逃,韩信派兵追击。项羽逃至乌江,自刎而死,楚汉战争遂告结束。

我们暂且抛开政治等方面的因素不说,仅从军事角度来分析项羽未能再造奇迹的原因。

古代战争十分讲究阵型,《孙子兵法·十阵》把阵型分为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之阵、雁行之阵、钩形之阵、玄囊之阵、火阵、水阵等十种。此外,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三才五行阵、诸葛亮的八卦阵等等。这些阵法,在实际战争中各有不同的作用。

在《孙膑兵法·八阵》中,孙膑也认为:与敌交战,必须根据地形等有利条件,采取适宜的阵法,方可事半功倍,取得战争的胜利。每一种布阵都要有前锋部队,每一支前锋部队又都应该有后援,前锋与后援,都要待命而动。

孙膑还认为,布阵要遵循三分原则,即把全部兵力分成三份。作战时,用三分之一的兵力直接交锋,突破敌阵;用三分之二的兵力作为机动,聚歼敌军。如果敌军争斗力弱且阵势散乱,可派精锐部队作为前锋,直接破阵杀敌;如果敌军战斗力强且阵势严整,就应该用己方战斗力弱的兵力作为前锋,以引诱敌军,再设法歼灭。

《史记·高祖本纪》说:“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居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

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在垓下之战中,韩信先前用以攻打项羽的前锋部队,极有可能是战斗力较弱的诱敌之兵,而汉军用以围困项羽军的是五军阵。

五军阵也可叫做八阵或九阵,刘邦之军在中央,前后左右各有一阵,此为五军阵;前后左右分别有正兵和奇兵,是为八阵,加上位于中央的刘邦之阵,即为九阵。这种一阵八体的阵型,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阵,可以做到“四头八尾”,相互照应,一处受敌,几方可救。

巨鹿之战与彭城之战,项羽虽然只有几万兵力,但章邯、王离的秦军以及刘邦与诸侯的联军,都未能密切配合,没有保持适宜的阵型,故而在项羽骑兵的冲杀下迅速溃败;而在垓下之战中,项羽虽有十万精兵,但刘邦的汉军却有适宜的适宜的阵型,因此可以把项羽的楚军团团围困,令项羽无法再次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

最后说一句,有的人可能会认为,阵型只对古代战争有用,对现代人来说根本就不需要。这种说法是无法深入理解古代阵型的表现。

古代战争强调阵型,其精髓其实是团队合作,强调的是团队精神。而团队合作与团队精神,是现在人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品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