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读书想法

《别再想歪了》作者: 日本信息文化研究所

2023-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刘书朋

。。今日书朋推荐 || 编号:[1567]

。。原作名: 日本信息文化研究所

。。ISBN: 9787571423988

。。内容简介。。

日文版上市一年,销量就达77000册。本书聚焦于日常问题,从逻辑学、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3个角度出发,剖析了60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并给出解决之道。别再“想歪”,打造正确的认知方式,我们就能减少错觉和误判,活得更通透、更高效、更愉悦。

三位学者,三大学术领域;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高桥昌一郎监修!

逻辑学:看透思维的惯性(山崎纱纪子 东京都立大学研究员)

认知科学:更新认知世界的方式(宫代幸枝 筑波大学心理学博士)

社会心理学:理解人类行为的非理性(菊池由希子 长野县林业大学学者)

60个认知偏差条目,贴合现实生活场景,涵盖职业规划、商业谈判、产品开发、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

思维导图式串联,所有知识点举一反三,从思考武装到行动,帮你建立蛛网般的完整逻辑链条。

10分钟一章,轻松阅读,一看就懂,现学现用!适合各类人群,只要你经常误解(或被误解),说错话、做错事,那你,就需要这本书!

你被假新闻骗过吗?

你有过吵架没发挥好的经历吗?

你相信与血型和星座相关的性格测试吗?

为什么“双十一”忍不住大批囤货?

为什么总在分手后才发现对方有多渣?

不管是在家庭、职场还是社会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选择错误信息、做出错误决定。即便是成功的学者、受欢迎的公众人物,有时也会放出离谱言论。为什么呢?很可能是因为认知偏差,认为“自己的常识”就是“世界的常识”。

认知偏差是影响人类判断的一大障碍。

。。作者简介。。

信息文化研究所:以“推进和交流信息文化论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为目的,以1996年成立的“信息文化研究会”为基础,于2018年成立。新锐的研究人员和活跃在其他相关领域的社会人士广泛参与其中。

山崎纱纪子:哲学、逻辑学学者,东京都立大学博士,东京医疗保健大学外聘讲师。执笔第1部分“逻辑学视角的认知偏差”。

宫代幸枝: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学者。筑波大学心理学博士,宇都宫大学共同教育学部助教。执笔第2部分“认知科学视角的认知偏差”。

菊池由希子:社会心理学学者。信州大学人文科学硕士,长野县林业大学外聘讲师。执笔第3部分“社会心理学视角的认知偏差”。

高桥昌一郎:生于1959年,国学院大学教授,信息文化研究所所长,日本怀疑论者协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逻辑学、科学哲学。著有:《理性的界限》《知性的界限》《感性的界限》《自我分析论》《爱的逻辑学》等。

。。短评。。

#

这本书还是非常实用的,至少让我知道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认知偏差,导致我们的行为受阻。读一读这本书至少让我了解到哪些是我想多了,可以避免一些错误,让自己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

“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被广泛用来指代偏见、成见、固执己见、歪曲的数据,以及自以为是的想法、误解等。

#

本书通过一些日常中随处可见的问题,从逻辑学、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3个角度出发,剖析了60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并给出解决之道。在书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生活有时好像都处在认知偏差中,只是我们没有发觉而已。在看完此书后,肯定会对认知偏差有更深的了解,并对一些术语更加理解其含义。

#

之前就不喜欢在网上和人讨论问题,因为讨论一圈发现大家对问题本身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根本就是浪费时间,这本书让我的态度更加坚定了……

#

家里老人把退休工资全买了“神奇”的产品,怎么劝都劝不住!原来,竟然是我们没理解他们。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越是着急的时候,越容易陷入别人的语言陷阱中,做出不理智的判断,这种情况常常是因为对方使用了“二分法谬误”在引导我们做出符合他的利益的选择。 什么叫二分法谬误呢?即指只有非黑即白两种选择。 而实际上,万事万物都可以有多种选择,绝对不是非黑即白的两个极端,找到灰色区域,就能跳出逻辑陷阱。 比如,家人生病了,我们就会特别着急,想赶紧帮他找个“好方法”,让家人一下子好起来。 此时,就特别喜欢去打听“神医”或“神药”。 若是有人和你说,这个病只需要在家里某个角落摆上一个“瓷罐”,即能“罐到病除”时,大部分人正常情况下都不会信。 但若是家人病得很厉害,而且已经求了不少“名医”都未见好转,或许就想“试一试”。 这也是许多老人家愿意相信各种“神奇”产品的原因,年纪大了,各种毛病,便买回家一大堆听起来很“神”的东西,有吃的,有用的,也有“摆”的。 其实老人花钱买这些东西,说白了也不全是为了自己,而是不愿意出现问题拖累子女。他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一是为健康,二是为子女。 如何才能让他意识到这里面的逻辑陷阱呢? 首先是让他别着急,他心里可急呢,自己一天比一天老,身体肯定会一天不如一天,一旦病了,自己就是个累赘,怕被嫌弃呀。 然后是和他好好交流,把所有选择都列出来。 正常在“二分法谬误”的逻辑下是:买了,就等于病好了;不买,就意味身体会更差。 而实际上,还有两个隐藏的选项,即为:买了,病也不一定会好;不买,身体也未必会更差。 当把所有选项都列出来之后,他还是要买,自然也是个人决定,我们做子女的也要尊重老人的选择。 但明白了所有选项之后做出的选择,和在紧迫的情况下从有限且极端的选项中做出选择,即使结果一样,意义也完全不同。

#

今天下雪了,打开窗户拍了一张照片,有一种莫名的熟悉,好像在哪里见过的一样?

你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有些人,从未见过面,但是在见面的一刹那,感觉到非常的似曾相识,这为什么呢?

《别再想歪了》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答案。

1、相似性感知理论

窗户外的景色,看过无数次,今天为什么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因为想家啦!和我小时候农村的田地联系到一块儿。

《别再想歪了》这本书,这样解释人类有两种信息处理过程,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当我们能清楚地将这些经历与过去的记忆联系起来,被成为“回忆”,而当我们有些怀念,但能记住这些经历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时,被称为“熟悉”。

另外。我们许多地方的建筑、绿化都差不多。所以给我们造成了看起来都非常的似曾相识。

2、不一定是前世的回忆

似曾相识,是我们心里的一种感受,对一些人我们会有这样子的感受:似曾相识。可能有些时候我们会有这样子的想法,是不是我们“前世认识”。

似曾相识的这种信念,我们也没有必要纠正,或者是否相信有或者无。曾经心理学家做过这样子的大学生调查。相信死后转世的大学生比不相信的大学生更有生活的目标感。

3、可能与压力和疲劳有关

如果身体疲劳可能也会造成这样子的一种感觉,那这个时候要去注意休息。

学习让我们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认知,逻辑思维上更加的清晰。不焦虑,不跟风,不迷信……

#

“这次考这么低,你真不是读书的料。”

“咋这么晚呢?你就不顾家。”

“今天又迟到了十分钟。你就是一个懒散的人。”

……

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子去说话。而今天读了《别再想歪了》这本书,才知道我们嘴漂的背后却放了很大的错误。

1、情境人身攻击。

这种说话经常会带着自己的观点,而是有利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说当下的行为的内容。而是行为者固有的一些人格、头衔,出身,经历等。

这样说话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也会容易造成给亲近人的负向暗示及印痕。

如果对方这样子评价自己,那么请记住:我可能他想象中更接近于真实。不要陷于别人的评价中难以自拔。

2、诉诸虚伪。

“你怎么就不能对我坦诚一点呢?”

“你上次也不是对我说假话了吗?”

经常我们也会这样子去对话。可能我们就会关系紧张。其实这也是一种人格攻击的方法。

我要正明白,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别人,都无法做到完美。不能用退50步笑百步的方法来推卸责任。

3、米饭论证法。(偷换论点)

“你今天回来的很晚,在外面吃过饭了吗?”

“没有,我没吃饭。”(但喝酒了)

这种对话可能是偷换概念,油嘴滑舌,做贼心虚。可以向自己的利益而随便辩解。

不管是有意的嘴漂,还是无意的嘴飘,都会掉入关系的泥塘。只有我们知道了这些谬误,我们才能够做好有意的调整。

#

1,二分法谬误:非黑即白

2,连锁悖论:压死骆驼的稻草

3,歧义谬误:明天再还钱(永远是明天)

4,循环论证:A导致B,B导致A

5,滑坡论证:A导致B,B又导致C……所以A等于F(用相关取代因果)

6,轻率概括:左撇子都很聪明

7,采樱桃谬误:“忽视不利信息”的陷阱

8,赌徒谬误:落入“小数定律”的陷阱,认为过去影响未来。

9,人身攻击谬误:攻击人格,而非就事论事。

#

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认知偏差定义是:指偏见、成见、固执己见、歪曲的数据,以及自以为是的想法、误解

❓你是不是也有这些症状,我一直就有这样的症状,简直郁闷😒

1、明知遇到了职场PUA,却跳不出来?

2、怎么教爸爸妈妈识别骗术?

3、明知新闻是假的,却被SD?

4、网暴者为何喜欢受害者有罪论?

5、明知杠精是错的,却吵不赢?

6、为何要去难吃的网红餐厅排队?

7、为什么恋爱脑总是旁观者清?

😄不论是在家庭、职场还是社会生活中,总会遇到“奇奇怪怪“杠精”一样的人,又或者是“吵架明明自己有理,却被对方绕进去的时刻”

确实,我们有时会选择错误信息、做出错误决定。即便是成功的学者、受欢迎的公众人物,有时也会放出离谱言论。为什么呢?很可能是因为认知偏差,认为“自己的常识”就是“世界的常识”。

认知偏差是影响人类判断的一大障碍。归类为“认知偏差”的术语有数百个,但其中许多术语的含义和用法比较模糊,或者在意思上有重复

📖《别再想歪了》 从逻辑学、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3个专业领域中各精心挑选了不可或缺的20个条目,汇总为60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并给出解决之道,让我不再被牵着鼻子走。

这本书挺有意思哒,10分钟一章,从思想武装到行动,帮你建立蛛网般的完整逻辑链条。职场、升学、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帮你理解“职场pua””七大姑八大姨催婚““渣男&杠精”等等行为的底层逻辑,精准行动,用“魔法”打败“魔法”!

🤔️总是说错话、做错事?不是嘴瓢了、手抖了,而是你想歪了。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选择错误信息、做出错误决定而不自知。

❓为什么呢?很可能是因为认知偏差。

看完这本书给我进行一场脑力风暴“纠纠偏”,读完这本书我就知道如何用魔法打败魔法

#

看到网暴中的受害者有罪论,总是觉得很不理解,尤其是女性是受害者的新闻中,很多网暴者自己就是女性,也站在职责受害者的一方。读完这一部分,多少对这样的心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的想法被称为公正世界假设,这种偏见会导致人们认为被欺凌者有错,或者罹患传染病是自己的责任。 这种偏见与焦虑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做坏事的人受到了不应有的伤害,那么总有一天这种事情也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为了摆脱世界的不公平性和对自己可能受到不合理伤害的恐惧,人们选择相信公正世界假设。

引自 53公正世界假设 / 214

#

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知道知识会产生“诅咒”,还是要把自己从这个“诅咒”中解放出来。 不要把有偏见的朋友定性为“讨厌的家伙”,而是要想到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偏见,这是打破魔咒的第一步。 大多数认知偏差都是在无意中运作的。因此,在缺乏知识的情况下,他们很难被识别和预防。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