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怀才不遇”,不过是“没捷径可走”的托词

2020-03-03  本文已影响0人  牛魔王爱写作

01

前段时间看了冯唐的《成事》,又得写作导师水清亦有鱼推荐,我买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

今天读了一些,倒是对那位晚清重臣曾国藩,多了些兴趣和佩服。

无显赫家世背景,也没什么过人天赋,却将同时代一众精彩绝艳之人压得死死的,稳坐大清“中兴第一名臣”宝座。

他的依仗,简单说就两个字:“尚拙”。

按作者的说法,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以一种“笨功夫”,诠释着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02

生在这个时代,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大家都太渴望成功了。似乎每个人都没有耐心等,都想早点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想法本身当然没什么错,也很正常。我自己也是这种俗人之一嘛。

要成功,没有错。可其实,成功这种事情,也因人而异,获取成功的过程,每个人也都不同。

我要说这个时代是个好时代,因为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但它又往往是个坏时代,因为这个社会,会在无形中逼着你,不断地去追求成功。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因为太过心急,有些人难免就走错方向了。

曾经我就有过这么一个阶段。

几年前,我还在广州,做着规模小小的服装原材料批发生意。

实体生意,其实讲究的就一个字:快。

这里的快,是指供货快、更新快、流水快,无论怎么折腾,要在行业里生存下去,你就得死抠住“快”这一点,这样才能取得先机。

做这一行,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现象:

一个新的元素出现,或是一套新的版型开始流行,那大家都会奔着这个新款去,很短的时间,你就会发现满大街都是新款。

你可以不跟风,那你很可能就赚不到风头初现的那笔钱,而是看着别人赚钱,就这么简单。

跟风这种事情做多了,人的判断就有可能出现偏差了。

有一段时间,一种新型版型的材料很流行,市场的需求量大得惊人。可产量不可能有突然性的激增,调整生产线,是需要时间的。

这个时候,有很多人会选择另一种做法,其中就包括当时的我。

我们会选择集中市场的零散货量,其实就是所谓的炒货。

低价买入别人家的产品,高价卖给自己的客户,从中赚取利润。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不用自己调整生产线,二是大大节省供货时间。

但它也有很致命的缺点:质量无法得到最严格的把控,售后成本会大大增加。

当时的我,并没有准确地看出炒货的风险所在,只是一门心思在赚快钱上。

于是就出了问题,货品质量参差不齐,客户返工次数频繁,导致最后错过了市场最佳消化期。

最后,货,成了祸。

如果说,在那段时间的任何一个时刻,我能够明白,自己最大的依仗应该是“自身产品的质量”,很可能我就不会引火烧身。

我的错误就是,太过追求捷径,过了度,恨错难返。

想起自己的这段经历,我更能理解曾大学士所推崇的“尚拙”精神。

现在,我更明白,扎实做事,是一项多么重要的品质。

做人做事,其实都是这个道理:扎实点,也意味着踏实,看上去似乎要慢一些,但胜在够稳。

有句老话不就说得挺好:现在笑得最大声的,不一定是胜利者,能笑到最后的那个人,才是赢家。

03

近来写作,我对这种“笨拙”哲学,也有不少体会。

长长短短写了一年多,我总算是明白了一件事情:写作,哪那么容易就成功了?

如今看着在写作上做出了成绩的人,其实哪里是横空出世,不过是我等旁观者,没有看到成功之前那些默默无闻的积累而已。

某程度上,这些人都是“笨笨地”在写作这条路上坚持着,一步一个脚印踩过来的。相对于投机取巧,他们更推崇的是厚积薄发,也就是踏踏实实地练好自己的能力。

《曾国藩传》中有个比喻用得很好,说下“笨功夫”这种事情,跟盖房子没什么区别,就是一个打地基的过程,地基打得越牢,将来房子就盖得越高。

说这是“笨功夫”,并不是指这些人的智商不够,而是他们比其他人更明白,有些东西,就只能一步一步地学习、去经历。

饭,得一口口吃;

字,要一个个写。

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要肯用力,不留死角地做;不耍小聪明,才是大智慧。

回顾自己一年多的写作练习,恰恰也印证了这个道理。

一年时间,为了写作我寻医问药,不在少数。

可无论哪一种灵丹妙药,最终都还是回到一味主药上,那就是老老实实地动笔、练习,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悲欢离合、风雨阴晴、酸甜苦辣,这样才是治本。

所以,我才会在断断续续写了40万字后,慢慢领悟到怎么样让表达舒服一点、怎么样让衔接自然一点、怎么样让结构严谨一点。

这些,都是在过去一年多,一个一个晚上熬出来的。说句难听的,天赋不够,也就只能尽量用努力来凑。

04

以前,常常会听人说,老子怀才不遇,只要有个机会、有个平台,何愁不发达?

听这话的时候,大多数也是在推杯换盏之中。

不过如今我倒是很清楚,所谓怀才不遇,又哪里是什么“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故事,不过就是你我心存侥幸,找不到捷径之下气急败坏的托词罢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