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触动点~带着目的去学习
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如果太关注学习的快感,而忘记了学习的目的,那整体效率也会降低。
执行是为了完成事项,如果没有真正思考事情的结果,只是盲目动手,那就失去了用更多方法、更多力量完成的可能。
——《跃迁》
有感:
每个人身边,甚至包括自己都有一群学习狂热之人,学习是好事,但他们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学习本身而学习,你问它目标,常常是一个虚幻的,或者是可望不可及的,如果拆分细了,问近期想达成的目标,大多数人回答不上来,这样的初衷就导致无头苍蝇似的学习,看似勤奋,实则浪费精力,并且增加焦虑,因为随着知识的累积,如果不能变现,这种变现不局限于物质,也包括精神上的,比如能帮别人解决什么难题,或者说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能够用的上,问题能迎刃而解的,如果没有这些最终的成果,知识的储备就会成为负担,如果一个只进不出的房子,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乱报七八糟的东西,看起来很丰富,但实则败絮其中。
比如现实世界中的考证大军,本着技多不压身的想法,拼命学习考证,但考的证并不垂直深耕,而是平行散乱,这种人看似履历丰富,什么都懂,其实是一无是处,没有一样拿的出的本事,本身没有核心竞争力。
随着找不到好工作的现状持续,学习的压力和焦虑就会摧毁他的意志。
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可以先看看目录然后再去寻找自己想要答案,输入不是目的,目的是提取,然后再行动。每次阅读一定问问自己,有什么能够触动到自己,对目标有什么帮助?可以设立什么行动?是否提取出颠覆自己原有的认知的知识?有感触的地方就停下来记录思考,看看自己能否用的上。我对自己的阅读要求是:至少找出一个触动点再停止今天的阅读,不然就像森林迷路的人,不做标记只是不停的走啊走,告诉自己只要别停下来就一定能出去,拖着疲惫的身体,同时还为自己的坚持不懈而感到感动,自以为是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其实呢?走了数不胜数的弯路。就像王健林,网上传出他的工作时间,一天12个小时,24小时,两个国家,三座城市,飞了6000公里,签了500亿元合同……早起健身,条件允许就请警车开道,只为节省时间。在飞机上开会研究项目。每天工作12小时。如果仅仅拼努力,我们对比一下快递员的工作强度,也能写出一篇很煽情的文章:24小时,12栋大楼,三个城区,敲开了400扇大门,递送包裹总价值50万元……早起健身(分包裹),电动车开道只为省时间。中午和哥们儿研究送货路线。每天工作12小时。我很尊敬快递小哥,凭努力赚钱,非常牛。但努力是快递员和王健林的最大区别吗?努力并不值钱,新手看树木,高手看森林,你的努力终将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