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算一个合格的中年人吗?——《中年的意义》
提到中年人,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中年危机”。
网上有个段子:当代人对付中年危机,普通中年的办法是出轨;修养好点的文艺中年,稍微高级一点儿,他们是深思熟虑、犹豫再三,然后→出轨。
这是不对的,所有生物只有人进化出“中年”这么个东西,进化还让中年人的生育能力开始下降,这恰恰说明不是让你去找异性,而是有更重要的使命。
所谓中年危机,就是彻底认清生命有限,发现自己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时间开始变得紧张,很多人就担心自己这辈子荒废了,并且很可能都没机会弥补了,因此有了严重的危机感。
曾几何时,中年,听起来就像只与父母有关,而与我们相距遥远的事情。
当然,社会科学对中年的定义一般是40-60岁,我还有距离,但中国人往往从30岁就开始着急了,三十而立嘛,所以,我已经焦虑了一段时间,特别把这本《中年的意义》作为新年读的第一本书。
中年的意义
这本书是大卫·班布里基最重要的科普作品之一。大卫·班布里基,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圣凯瑟琳学院艺术与人文领域研究员,长期在悉尼大学、牛津大学等高等学府从事人类学与动物遗传学的研究工作,出版过大量科普作品,尤其擅长以动物学方法研究人类生理特性。
中年的模样
不期而遇的打击
我们知道中年会入侵我们的生命,只是没想到会以一种突然降临的方式。
我们猝不及防,某一天起床发现鱼尾纹已深刻眼角,灰发白发与日俱增不可逆转,男性鼻子拉长女性胸部不再“积极向上”,我们就像是突然掉进了中年的漩涡。
生命确实不公平,尤其是和皮肤有关时更是如此,比如中年人脸部的皮下脂肪开始收缩,女同胞们估计对此更是深有感触。但要说令中年人最恐慌也最无奈的,是肥胖。
如今,肥胖仿若一种原罪,它与懒惰、贪婪等底层人性直接发生关系,还影响别人的第一判断、主观看法,当然,大多是负面的。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年人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胖了呢?真的是吃得好了不想动了?作者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在他看来,中年人容易发胖,恰恰是进化的安排。中年发福,不是中年人不行的标志,反而是中年人牛逼的证词。
要说肥胖,无外乎一个原因,摄入能量太多,消耗能量太少。而在人类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的进化史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饱一顿饥一顿,人体被迫适应环境,那些更善于节约能量、囤积能量的基因变异得以延续。也就是说,现代人,都是那些更善于囤积能量的原始人的后代。
对于中年人而言,随着生殖行为减少,人体会自我调整,减少能量消耗,也就是说中年人的能量利用效率是最高的。遗憾的是,进化中的这一神奇功能,遭遇到如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
这就像一台汽车发动机,到了使用年限的中期,磨合得很好了,百公里油耗从10L/100KM变成了7L/100KM,偏偏现在不缺油,你让他跑100公里非要给12L油,你说会是什么后果,只能把油箱撑大。
如果说肥胖是人类这种生物在生命中期的战略胜利,皮肤失去光泽、头发花白这些,则是人类的战略撤退,因为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人类必须有所放弃。
人本来就长寿
中年危机,根源都在对于死亡的恐惧。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但很多人不知道,人类本来就是一种长寿生物。印象中古人没有我们寿命长,主要原因是近一万年来,农业革命的出现,导致婴幼儿死亡率高,拉低了平均水平。
直到最近一百年,由于现代医学的进步,婴幼儿死亡率大幅降低,大多数人都活到了“理所当然”的时间。
不是说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展吗?为什么农业革命会导致平均年龄降低,因为农业革命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更多更稳定的食物,另一方面则是食物种类单一导致营养不均衡,人口密度增加导致传染病增加和流行。
研究也显示,史前人类的老年人数量多得惊人,老年人数量减少是从农业革命开始以后的事。
得益于医学发展,如今的中年人距离大限其实还远,现在中国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7岁了。记得在《百岁人生》里看过一组数据,医学进步以每年3个月的速度延长人类平均寿命,也就是说,现在一个40岁的人,大概率将来会活到90岁,这个所谓的中年人人生旅程一半都还没过到。
所以,死亡还远着呢,时间还多着呢,你真要焦虑,是作为一个中年应该干点啥。
中年的使命
人与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一颗强得多的大脑。
年轻时,人类庞大的大脑需要非常多的能量,比如发育中的新生儿,摄入的87%的能量被大脑消耗,父母很可能只是供给者之一,常常需要部落中其他人的帮助;同时,有帮助就有协作,部落之中的社会协作,越紧密的协作,要求更大的脑容量——更强大的大脑。
于是,人类处于一个智力、技术和社会性的良性循环之中,而驱动这个循环的力量正是中年人。
具体说则是,人类进化出中年这种形态,是要求中年人干好两件事,提供食物资源和提供信息资源。
食物资源自不必说,人类取得食物的能力会在45岁达到巅峰,45岁之后,尽管体力变差、灵活性降低,但多年的实践经验完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弱势。
信息资源指,中年人要当好老师。你想,除了人类,其他所有生物,经验的传递,靠的是基因,基因相对稳定,问题是太慢,以及范围有限。而一个人,有了经验,比如如何制造弓箭,要写进基因,不知要多少代——起码上十万年的编码才能完成,还只能传递给自己的后代。而人,可以马上传递给周围所有人,很快家族、后代、盟友都能迅速掌握。
中年人兼具精力和经验,是人类这个群体所需的最有力的提供者。尤其是对后代的投资——提供食物资源和信息资源——如此重要,远远超过了生育,以至于中年人的生育能力会下降,这是进化的选择,是战略性的抉择。
伪中年危机
使命说完了,回头我们再聊聊所谓的中年危机。
正如胖本无罪,不过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中年危机,同样如此。
“中年危机”最初由心理学家丹尼尔·莱文森在1986年提出,他认为40~45岁的人处于“中年转变”期。
而大卫·班布里基认为,中年危机只不过是最近几代人发展出来的,是从没经历过战争或抑郁症的男性心怀内疚的呻吟,暗示现在的男性因为人生缺乏充满男子汉气概的真是苦难而羞愧,所以用“中年危机”这种虚构的故事来掩饰他们的困窘。
而发展人类学家理查德·叔韦德通过调查发现,印度奥利萨邦的女性基本上就没有中年期的概念,她们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在父亲家的时光和在丈夫家的时光,她们并不觉得30岁或者40岁,或者进入更年期(绝经)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所以,不管是30岁还是40岁,中年危机只存在于媒体的想象当中,事实上中年仅仅是一个文化概念。合理的表达是中年人没有什么全线爆发的危机,但是有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
如果非要说中年人有什么不同,反而是他们处于人生的巅峰。
巅峰中年
认知卓越
书中提到一项认知能力测试,其结果表明,人的认知能力就像一个小山丘,在20岁时开始增加,到中年达到平坦宽广的顶峰,大约直到65岁,人的许多能力才会显著下降。
在纽约时报科学版编辑Barbara Strauch 的《成年大脑的秘密生活:令人惊讶的中年大脑天赋》中也提到,中年人确实会有以下“症状”——感觉反应速度不行了;见到熟人想不起名字;刚刚记起要干个啥事,上个厕所就又忘了要干啥……
但是,中年人的脑细胞并没有减少。大脑重要的地方都在继续长,新东西可以继续学。
跟年轻的大脑相比,中年大脑在两个方面的性能是下降的:计算速度和注意力。其他方面,比如模式识别、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等,性能不但没有下降,而且还提高了。
也就是说,中年大脑擅长的方面,都是更高级的工作技能!人到中年正好可以干一些复杂的大事。比如,美国2007年以前要求飞行员必须60岁退休根本没道理,现在已经改成了65岁,而日本则是67岁。
计算速度早就不是个事儿了,在人类社会中,这样的事都交给年轻人,现在你可以交给计算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反而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特别适合创造性思维。
要用专业一点的说法则是:中年人在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信息加工、推理和记忆的能力方面会有一些损失。但他们的晶体智力(crystalizied intelligence)则会保持稳定——人们由经验习得并应用于问题解决情境当中的信息、技能和策略的积累。
心智成熟
中年人的心智并不是停滞和衰退,而主要体现在控制与保守,这也没什么不好的。
对待新变化,中年人会更加谨慎稳重。比起提高好事发生的概率,他们更倾向于防止坏事发生,这主要因为他们往往是眼下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已经过了冒险进攻的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变得越来越肯定与认同,性格上变得更诚恳随和,并且热衷于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力所及的那些具有活力的事情上。
他们虽然看起来好像开始变得保守,变得不爱社交,性格乖僻,但其实中年人只是改变了社交的模式。他们只是不再热衷与陌生人社交。而是积极地与特定的一小部分人接触。比如配偶、家庭成员、多年的老朋友等。这是因为人们在年轻时的社交,更多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积累资源,而当步入中年,时间忽然成了有限的资源,于是人们开始把社交目标转移到了情感联结上。
心理健康
研究发现,中年人能够重新发展出一种有效的人格,使得情绪和认知可以达到平衡。整体而言,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在中年时期是下降的。心理学家还指出,抑郁水平下降暗示中年人有某种固有的韧性,他们会感到悲伤、焦虑,但大多能设法避免进一步恶化。
中年心理韧性的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年人经历的压力频率比年轻人少;二是患临床抑郁症的人在中年之前大多已经死亡;三是中年人通常不会对压力作出反应。也就是说,中年人,已经学会让情绪避开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挫败的循环,转而用有目标、有重点、有效率的方式对待生活。
所以,中年人并不是站在一个心理韧性逐渐强化的缓坡上,而是站在一座韧性之山的顶峰上。
中年人应该干什么
前面说了,中年人的使命是为年轻人提供食物资源和提供信息资源,这是中年人必须承担的责任、必须尽到的义务。
同时,我们还看到,进化给了中年人非常好的条件。所以,中年不是苟活,无聊了就去搞繁殖(出轨)。作为中年人,一方面要养育孩子,一方面要创造作品。
这个作品,你可以看成是中年人必须“立言”。
古圣先贤们提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立言是立德立功的延续,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和途径,是为了给人尤其晚辈以启迪和鞭策,是中年人最有意义的工作。
要立言,就得终身学习,保持思索。
假如,一个中年人说,我不想学什么知识了,立言的事交给那些精力旺盛的人吧,我只想好好照顾孩子。很遗憾,你不努力时代已不允许。因为,知识更新太快,你的陈旧知识体系没有说服力;你自己不上进,你的言语没有公信力。孩子凭什么听你的?你这不是误导人吗?
在中国父母那儿,尤其常见的就是,中年之后逐渐放弃自己的人生,把期待全都加在儿女身上。其实,父母如果在人到中年之后仍然在学习、在努力上进的话,他们孩子的自尊水平往往会更高,学习行为也会更加自觉。
让孩子前行的不是父母的高压,反而正是父母本身的优秀,因为身教永远比言传要有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好的榜样就是你。所以,终身学习和教育孩子是一体的,搞得好,就是正循环,反之亦然。
讲完大道理,来说说为什么中年你必须更努力。
老龄化问题你可能已有所耳闻,但你可能低估了老龄社会的诸多困难。
1962-1990这几十年出生的人,大约5亿多一点。所谓的中年人,就是这一批人,年轻时是财富——人口红利,年老了叫负担——怎么保障谁来赡养。
我们来看看日本,50多岁当搬运工、60多岁当快递员、70多岁当出租车当司机的日本人,很常见。
日本政府还计划将退休年龄上升至70岁,同时宣传鼓励国民进入终身工作的状态,“永不退休社会”。
转头再看韩国,更惨。豆瓣时间公众号前天发了一篇《无人养老的韩国中产:70岁那年,我还在拼命工作》,从事体力活的老年人非常多,更有甚者,还在从事色情业。
好了,让我们想一想自己的未来,你想悠闲地带带孙子?你想天没黑就去跳广场舞?我告诉你,没门。
除非,重新认识你的中年,从现在开始努力。
具体怎么办?看着办,想想你要工作到70甚至80岁,到时候你愿意干什么工作?
但我还是有两点具体建议:
第一,存钱投资,并保证长期投资收益战胜通货膨胀,这一条并不难;
第二,储蓄知识,并保证成长速度快于社会进步速度,实在做不到,只要快于80%的同龄人也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