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七绝诗|《江南逢李龟年》No.10

2018-09-20  本文已影响58人  长沙YAO
江南逢李龟年图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翻译: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出身于北方的大士族京兆杜氏,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与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青少年时安定富足,七岁能诗,自开元十九年十九岁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后漫游吴越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乡参加“乡贡”,24岁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第,赴兖州省亲漫游齐赵(其父时任兖州司马),天宝三载(744)四月在洛阳与李白相遇,天宝六载到长安应试,因权相李林甫编导“野无遗贤”的闹剧落选,转走权贵之门也都无结果,客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过著贫困的生活,天宝十年献《大礼赋》得到玄宗赏识,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未得官职。天宝十四年被授河西尉小官,因不愿意任而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的小官),时年已44,为生计而接受,11月往奉先省家,见闻小儿饿死,就长安十年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西逃,太子李亨于灵武即位(唐肃宗),只身北上投奔灵武[时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途中与王维同被叛军俘虏,因官小未被囚禁。安史之乱期间写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两篇文章,为剿叛献策和考虑减轻人民负担,当讨伐叛军劲旅路过华州时,写下《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至德二年(757)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穿过对峙的两军,从长安逃出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被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久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心情十分苦闷,常游西溪畔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写《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抒发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长安收复后仍任左拾遗,但终因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年底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放弃华州司功参军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在外漂泊近两年后杜甫再回草堂,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又辞了职。这五、六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艰苦,写《狂夫》等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严武去世后,离开成都,经戎州(宜宾)、渝州(重庆)等地,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受夔州都督柏茂林照顾得以在此暂住,创作达到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包括《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大历三年因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再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打算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到郴州,再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被誉为“诗史”。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其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作品风格可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注释:⑴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⑷崔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玄宗时曾任殿中监,⑸江南:这里指今湖南一带。⑹落花时节:指暮春。

背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其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杜甫漂泊到长沙,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李龟年生活在唐玄宗开元至代宗大历年间,擅长歌唱,还会作曲,有一次他在岐王府听见有人弹琴,就说:“这是秦地的音乐。”过了一会儿他又说:“这是楚地的音乐。”岐王听了很惊讶,到帘幕后面一问,果然如此。凭借其过人的音乐技艺,李龟年受到喜爱音乐的唐玄宗的赏识,“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湘,“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

鉴赏:这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而此刻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感慨是非常深刻的,但诗人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此诗抚今思昔,世境之离乱,年华之盛衰,人情之聚散,彼此之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其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告诉我们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又能达到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这首七言绝句历代好评众多,“子美七绝,此为压卷。”“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一篇《琵琶行》矣。”

江南逢李龟年书法

【作者&编辑】不了兄

一个疼爱孩子的父亲,一个才华横溢而忧郁的男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