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
一个人的一生重要的几步尔尔,人生没有回头路,更无法回放。走的每一步,不到最后盖棺定论,当下的自己很难知道孰错孰对,这就是人生的残酷。一个空有抱负却无政治敏感度心无城府的文人,可能在他的世界观里,一次选择,一场婚姻和自己的才华无关,和自己的抱负无关。这在美学的注解里,解释为性格的悲剧。
晚唐时期正逢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这两大弊政横行,终令大唐沦于没落,与盛唐时节无法相提并论。李商隐便生于晚唐时节。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的性格格外敏感纤弱,诗句总以似有若无的情绪淡淡地散发着哀愁。
他的命运便由此而注定了。生不逢时,是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避之结。因为牛党之争,因为他对政治斗争的迟钝,他终于在这场争斗里落于下风,终生不得其志。
唐宪宗时,长安举行人才选拔考试,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里写了文章批评李吉甫,得到了考官的欣赏,推荐给了宪宗。李吉甫不但没有重用这二人,反倒降了考官的职。这事招致朝野的哗然,终引得宪宗重新权衡。宪宗将李吉甫贬谪,牛僧孺进入朝廷供职,李德裕是李吉甫的儿子同样供职于朝廷。这一场由进士考试引发的争斗终于引来了牛党之争,持续多年。
李商隐说自己是唐朝的皇族同宗,他数次在自己的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虽经考证,所说不假,但这却不曾为他谋得任何现实利益,因为并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给以佐证。
因为父亲过早离世,作为长子的李商隐承担起了与母亲共同抚育几个弟妹的生活重担。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商隐,比旁人更敏感、清高。自小便令人不敢小视的才气令他即使身尚在故乡,就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他的一位极有才情的叔父,在这位叔父的教导下,李商隐有了长足进展。终令他“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写出了令当时士大夫所赞赏的文章。
并在这里遇到了他命运中的第二个贵人——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令狐楚也是一位极有修为的骈体文专家,他对李商隐的提携不只是在文学造诣上,更资助了他的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李商隐得以与令狐楚阶层的群体有了相交的机会。
这曾经是李商隐所在之处不可企及的一个阶层,令狐楚的青眼有加不仅令他有了进一步结识官宦的机会,更多了与这个圈子的接触,在当时只有关系网才能成就个人才能的社会中,无疑令李商隐对未来平添了勇气,看上去未来的美好似乎指日可待。
因此,李商隐对令狐楚满怀感恩之情,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诗中表达的只是他的期待而已。
后来的事实证明,虽然有了令狐楚的提携,但李商隐的仕途之路似乎依然不那么顺畅。其实不管是唐朝还是其他的任何朝代,没有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想要有所发展,恐怕只有科举可走。在唐朝,还有另外一种上升途径,便是幕僚。而到了中晚唐时期,人们发现,很多官员都有这两种共同的经历游走在官场,那就是,既参与科举考试又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李商隐一样是希望在仕途有所作为的。在年少时,母亲所寄予的厚望,第一位恩师叔父从未入主科举的期待,都加剧了他个人对仕途之路的热望。然而,这一路,谈何容易。
似乎,很多有才能且流芳百世的文人都曾经有过一段科举不利的经历。李商隐亦然。屡屡参加科举,屡屡失败,但这似乎并没有摧毁他最后的堡垒,他始终坚持。此时的李商隐让我们感受到的还是平静,因为在他的诗里并没有关于他这些经历的描述,可以想见,他能够接受这样屡试不第的现实。毕竟对于一个缺乏权势没有背景的年轻人来说,渴望一举成功似乎有点不太现实。
在一段时间内李商隐接受了这种现实的残酷,毕竟在现实面前他所经历的种种远非是他一个人的经历,很多人都面临着与他同样的难堪。他平静下来,尽可能地从容面对。
只是,这科举之路一走就是10年,未免令李商隐不堪重负,不能再以坦然的心情面对这件事情。对于一个擅长文赋的人来说,性格多会敏感又脆弱,他的坚持其实已近极限。更何况,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早在太和四年就已经考中了进士。他开始心生不满。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写道:“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这是对考官赤裸裸的挑衅。虽然明明知道令狐绹与他的身份不同,其父令狐楚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所以不便加以置评,这是时代背景所造成,而非他一人之力所能改变。
伤情感怀,却深感无力。于是在开成元年,他给令狐绹写了一封信,具体的内容不详,但其中有一句:“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想来,此时的令狐绹与李商隐关系融洽,才令李商隐能将话说得如此直接。
开成二年,久考不中的李商隐终于考中进士。算是对过去10年的艰辛磨砺有了一个交代。也在这一年的年末,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为报答恩师,参与了令狐楚的丧事。不久,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聘请李商隐赴泾州做幕僚。他不知道,这一走,将走出一生的落寞,换来一段平静又美好的姻缘。有得亦有失,有失亦有得。
李商隐大概是没有更好的机遇用以助力这企图崛起的人生,因为虽然已中进士,但是尚无任职,此时,在王茂元女婿韩瞻的举荐下,他选择接受王茂元的邀约,对他来说,幕僚毕竟是一个未来仕途的机遇。
在泾州,他的才华得到了王茂元的赏识,并将女儿嫁给李商隐为妻。他的老师令狐楚是牛党,而他却娶了李党的女儿为妻,无疑这在牛党,尤其是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眼中是一种极大的背叛。李商隐为此付出了几近一生的代价,仕途梦灭。
进士资格一般不会立即授予官职,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才能有机会获得正式官职。李商隐经过授官考试后任职秘书省校书郎,但是由于朋党之争,作为曾经背叛牛党的现任李党,他终于被踢出了中枢。到地方任职县尉,在这里承办了一个案件,他因为正直办案,得罪了上司,并遭到打击报复。李商隐不堪忍受这一切,于是请了长假。
中国有句古话,一步错,步步错。李商隐经历了命途多舛的一生,接下来又遭遇了母亲的去世、岳父的去世、朝廷的改天换地……他彻底失去了一个男儿的抱负。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次次凋零,巨大的挫败感啃噬着这个颇具才华的男儿的心。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才华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是比这更大的灾难。
37岁,李商隐再回曾经寄托了自己一腔热血的梦想之地——长安。只是此时的他已穷困潦倒。不知道他曾多少次摁压下自己的自尊,为了活着,写下了这首诗,给了故友令狐绹请求帮助,“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青鸟探看,有好几种说法,一种是令狐绹还念旧情,施以援手,提拔李商隐在京城做了个小官,但友谊不再继续。一种说法是,令狐绹气结于他的背叛,没有理会他的试探。
低微的官职,渺茫的前途,空余落寞。在“牛党”得势独大、“李党”全面终结的政治形势下,令狐绹没有用自己日愈显要的权势打压挤兑李商隐,反而帮助他顺利返京调选,对李商隐来说实在是雪中送炭。但李商隐纠结的是,自尊心无法承受,到头来还得向令孤家的人乞怜。况且,当年27岁时是县尉,兜了一大圈,如今37岁还是县尉。这一兜转已是失了自尊失了一切。
低微的官职,渺茫的前途,空余落寞。他这一生都没有等来这样的机会。李商隐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郁郁寡欢中度过。一个有着一身傲骨的李商隐,一句“青鸟殷勤为探看”,折射了多少人生的凄凉,最后的最后,放下了一生的追求,放下了男儿的尊严,换来的也不过小小县尉一职。此寂寥一生,杜康又何用?!
李商隐这个自小就酝酿着想在仕途一展风华的才子,终于在残酷的现实中败下阵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希望与失望,终究幻化为无处可发的愁绪与痛彻心扉的人生体悟。随着年纪的增长,妻子离世,再也没有人替他整衣衫,共剪烛花;有的,只是凄凄惶惶乘舟西行,遇到的只有那巴山那断魂的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