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屏幕内外写人生》纪念女篮5号10号陆晶荪33妈妈的隔代亲
33 妈妈的隔代亲
妈妈的家族曾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几代在一起生活,相处融洽。妈妈特别是从其奶奶施桐君那里接受到了很多的老理儿、老规矩,所以妈妈虽然看似现代女性,追求自由,追求自我实现,不愿受任何束缚,但从骨子里,妈妈还是个最传统的女性,并拥有所有传统女性应具备的内涵。
在我这个大儿子结婚,1990年给妈妈生了个漂亮孙女后,妈妈的“职称”又进了一级,当起了“奶奶”啦,达成三世同堂。
孙女的名字当然是奶奶当仁不让给起的,叫“恺悦”,“恺”是和乐的意思,“悦”也是快乐的意思,奶奶是要孙女一生快快乐乐。
都说隔代亲,妈妈这位奶奶对隔辈的人那个亲呢,可是有的说。但由于那时仍在职工作,所以奶奶白天工作,晚上则尽早回家见孙女。奶奶经常守在孙女身边,左看也好看,右看也漂亮,经常会抱着她孙女随着收录机里的音乐唱呀、跳呀、转呀,祖孙俩都乐不可支。
奶奶最喜欢让小孙女躺着,让孙女两只小手分别抓着奶奶两手的一个手指,奶奶一边摇一边唱那首在我们小时候也给唱过的歌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接姑娘,娶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一巴掌打回去”。而在唱到最后一句“一巴掌打回去”时,奶奶就将自己的脸贴近孙女的怀里去蹭,孙女本来是似懂非懂的,但奶奶这么一蹭,就把孩子的痒痒肉给勾起来了,那么小的孩子就会在此时嘎嘎嘎地笑起来。再唱一遍,到了最后,孩子又会被蹭得笑出了声。
奶奶知道很多的儿歌,童谣。比如还有《外婆桥》: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说我是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嘎巴嘎巴就吃了。奶奶用同样的办法,在最后一句时去蹭孙女,孙女又特别配合地大笑不止。那一幅天伦之乐的画面,让人看着是那么的温馨,那么的幸福,那么的享受。这样的场面也勾起我们的回忆,想必在当初我们刚出生后,妈妈也一定是如此这般地逗我们玩的,我们也一定是一样快乐和幸福的。
奶奶还知道《打火镰儿》同样逗得婴孩笑得欢:
火镰花儿开,卖甜瓜。
甜瓜苦,卖豆腐。
豆腐烂,摊鸡蛋。
鸡蛋鸡蛋磕磕,
里边坐个哥哥。
哥哥出来买菜,
里边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烧香,
里边坐个姑娘。
姑娘出来点灯,
烧了鼻子眼睛。
妈妈是个很有艺术欣赏力的人,对于穿着打扮有其独特的审美。我们兄弟都是男孩儿,可能没什么可打扮的,但自从其有了女儿,妈妈就为女儿不断地打扮。但当时的年代还不时尚,并无更美观、鲜艳的服装装扮女儿。
现在,妈妈有了孙女后,她就开始不断地为孙女添置最新上市的小女孩儿衣物,装扮她孙女,甚至还要配上小帽子和小鞋子。幼儿期孙女的洋气服装都是奶奶给添置的,特别是在奶奶退休去北京后,更是经常看到好看的,时尚的小衣服、小裙子等,就买了寄回来给孙女。或许,在奶奶的心里,打扮自己的孙女,就好像“遇见”了小时候的自己,更为那时自己的没有那么多鲜艳好看的衣服而在如今实现着自己的心愿吧。
后来,奶奶办理了提前退休去了北京。奶奶想念孙女,孙女也喜欢疼她爱她的奶奶。怎么解决这祖孙二人的想念?大家都在上班工作没有时间送恺悦去北京,而且一来一去的花销也当真不小。最后,只好采用“托运”吧,我们这边把孩子交给开往北京那次列车的一个固定的列车员,第二天到北京时,由奶奶在北京站台上接“货”。从恺悦3岁起,每到暑假,她就自己上路了,在卧铺车厢里,她登梯爬高,又唱又跳,很惹人喜欢,与同车厢的几乎所有人都相处得很愉快。饿了就吃随身带的东西,困了去睡。经过一夜的奔波,第二天到了北京,祖孙俩相见更是欢天喜地。
如此照搬,恺悦上小学前的几年里都是如此地奔到奶奶身边,又有北京的好吃的,又有最新的漂亮衣服,每次回来,恺悦都变化得更像个小公主了。与奶奶在一起,恺悦学会了如何搭配衣服和颜色来打扮自己,经常在从北京回来后,发现恺悦经常套上妈妈的这个颜色的裙子,再配上那个样式的上衣,然后摆出很多的姿势来展示其搭配的效果。我们都不知道她是哪里学来的,她是怎么想着而设计出来这个搭配的,惹人喜爱。
恺悦跟奶奶那儿还学会了不着急。从小,恺悦就不是个急性子,直至长大到现在,恺悦遇事也是不温不火,时间把控上不疾不徐,却也跟奶奶一样什么都没耽误,不误事。
恺悦跟奶奶还学会了讲道理。一次从北京回来后,她看到一群小朋友在铁道上玩耍,她就走过去,向大家招手,说:“来,都过来!咱们可不能在铁道上玩呀,如果这时来了火车,咱一惊慌就不知道躲了呀。走,咱们到别的地方玩去。”整个一小大人。
恺悦在北京见识了很多东西,如人行道上的“盲道”,等等,所以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或被人询问时,恺悦就能够第一个答上来。但恺悦知道的多,这也给她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小朋友的嫉妒心做怪,会觉得她爱出风头,爱“欻尖”,是“另类”,所以反倒不愿意理她,不跟她玩了。但恺悦跟奶奶学得比较“自我”,你不理我就不理呗,我还是我。
孙女恺悦非常怀念奶奶,特别是在她长大后,靠自己的能力考上大学后,她来到奶奶墓前跪拜,哭着对在天堂的奶奶述说:多希望您仍在我们身边呀,让您分享我考上大学的喜悦。您给我起名快乐和乐,我会快乐和乐的。愿奶奶在天堂安好!
其实,如果奶奶还在世的话,别说为孙女考上大学而高兴,就是当孙女去日本后,奶奶她一定也会是第一个飞到日本去看望孙女的人。上大学、出国留学,那一定是她老人家最希望看到的开端呀。
在妈妈退休后,我们这三个儿女也算安排好了,各自单飞,不用她再操心更多时,她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观念又推动着她开始做另一件伟大的事情——养育孙子。
在弟弟去南方闯荡事业时,他还没结婚。几年后结婚并生子后,由于条件一时不允许,所以弟弟将妻子和儿子先安置在了孩子姥姥家,期待过几年时机成熟时再接他们娘俩去南方团聚。
妈妈是一家的主心骨,因此,对弟弟的这个儿子,也是王家第二个孙辈的孩子,更是王家唯一的孙子,她做奶奶的是不会忘记给予抚养和培育的,这是中国式的传统,也是中国老人的坚持。这孙子取名王子赫。他从小生长在东北,由于父亲在南方,母亲要工作,所以他跟其姥姥、姥爷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到了3岁时,子赫还是个瘦小的幼儿,而且性格内向,不喜欢见陌生人,不很喜欢说话。
中国式奶奶的责任所在,妈妈在居住条件仍紧张的情况下,毅然地将其3岁的孙子娘俩接往北京,开始亲自养育自己的孙子。妈妈希望在北京的大环境里养大这个孙子,让孙子从小就潜移默化出文明的举止、习惯、规矩,并灌输出大的思想观念和开阔的眼界。
子赫到北京仅一年,就从瘦小的孩子变成了丰润的男孩儿,个子长高了,身体长胖了,而且敢于说话,敢于在人前表演了。可喜的变化在一天天地发生着,子赫也一天天地成长起来。现在孙子王子赫已经长得高大威武。
我妹妹在北京一直跟着妈妈在一起。后来妹妹也结婚了,嫁给了一个顶好的北京大男孩。2003年,妹妹给妈妈喜添双棒俩外孙子,一个叫谭杰中,一个叫谭杰夫。妈妈此时开心得不得了,她高兴地总结说:我这辈子有儿有女,有孙女有孙子,还有俩外孙子,我是个全和人儿呀。
此时,妈妈已经六十有五的年龄,不再年轻,所以无力如前般地逗哄外孙子。但她从婴儿饮食、室内温度调节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助力孩子成长。特别是妈妈生儿育女有经验,所以她自有一套“望、闻、切”的手段,经常在一摸小孩儿鼻子或观察小孩口腔舌头后,就能判断出孩子可能会出现什么病症,需要及时防范。妈妈是久为人母自成老中医啦。
在妹妹生双胞胎时,我正在北京准备开启我的“下海”自由择业生涯。正赶上俩宝的出生,所以对他们感觉很亲,也经常在放工后,在家里带两个孩子玩耍。
妈妈是位生活的智者,我当然也学成了小智者。我继承了妈妈更多的优点,如说、学、逗、唱等表演技艺,学聋、哑、瘸、盲等,特别形象逼真。所以在领两孩子玩的时候,我总是能给玩出新花样来,让两个孩子跟着我快乐地学了不少的东西。
比如:俩宝在一岁左右时,孩子认真看完摆积木全程,回头看了看,转身自己摆起来。这回,他会竖起摆积木了,一些长木块也会竖直摆放了,越摆越高,他自己都高兴起来。
这孩子正摆着高兴,可他又回头看着他爷爷并呶着嘴示意爷爷给他擦流出来已经在上嘴唇上的鼻涕。他爷爷赶紧拿纸巾要去给擦一下,我赶紧拦住了,并示意孩子看示范。我将自己的袖子甩一下,袖子就到了我自己的手背上,然后做起了示范:我也努着自己的嘴,用手指抓住手背上的袖子,在自己鼻子下流鼻涕的地方横着使劲一擦,接着再示范一次。这孩子一下就看明白了,也跟着模仿着做着“一擦”的动作,果然,鼻涕没了。孩子自己也笑了,大家更是笑得不行,都骂我:你教点好的吧,别玩埋汰的呀。我却说:这将令他受益一生的哟。后来可好,孩子们一有鼻涕就自己用袖口擦了,弄得衣服两个袖口油光锃亮的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一家孩子的成长都会沿袭父母或好或坏的内容,并一而再地一代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挥,怪招也好、生活常识也好、优秀品格也好,良好的性格养成更重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