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开头与结尾

2018-08-30  本文已影响194人  火红的石榴暖暖

——解读契诃夫短篇小说《约内奇》之二

契诃夫不愧是短篇小说大师。一篇小说,很多地方值得仔细推敲研磨。仅看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就相当用心。

文章的题目是约内奇,主人公是德米特里·约内奇·斯达尔采夫。如果让我设计,很有可能我会这样写:铺排一下斯达尔采夫相对来说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详细地交待一下他相对显赫的家庭身世,夸张一下他对生活充满的热情。这样的话,等到他遭受到打击之后,才更能体现小说的主旨。

但是根据小说表现的主旨:美好的爱情与积极的情感被虚伪做作的社会风气毁灭殆尽。作者却用了近600字来简单概述了省城里一家人对图尔金一家人的评价,并且生动详细地描述了一家人各自的才能。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把自己的设想与小说的开头这样一对比,首先就能看到我刚才的设计重点放在了人物本身,而且由于过于渲染这个年轻人约内奇,就使得这个人物带上了个性化色彩,小说的典型意义就消失了,更多一点突显出来的就是艺术的夸张效果,难免会削弱小说的社会现实意义。那这篇小说折射的社会现象是什么呢?

我认为契诃夫这篇小说要折射的是,虚伪的社会风气对一个年轻人爱情及感情的伤害。因为文中他不仅重点描述了他追求伊万诺夫娜而遭到沉重打击的历程,还在其中交待了这样一段他社会交往的非常重要的话:斯达尔采夫常到别人家走动,会见很多的人,可是中跟谁也不接近。因为每逢他跟一个城里人打牌或者吃饭,那个人多半还算得上是一个温顺的、好心肠、不愚蠢的人。可是只要话题不是吃食,比如转到政治或者科学方面,那人一定茫然不懂或者讲出一套愚蠢恶毒的大道理来。这是他的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需求的感情严重受到挫伤的另外一个原因。文章的开头就非常明显的折射出这样的一个现象,文章的结尾又再次重新上演了这样几乎相同的一幕。

来,看一下小说的开头是怎样写的。

一、精炼的抑笔与伏笔令人叫绝。

第一段先写用了一处抑笔:省外的人对这里社会生活的评价是“枯燥而单调”的,而当地居民的反应却是“好得很”,并且提到了“图书馆”“剧院”“俱乐部”“舞会”等艺术形式做发了充分的论述。从小说的开头来看,的确这是一个非常有艺术气息的省城。但为什么作者就不让省外来的人,说一下自己对这座省城的直觉论据呢?为什么会枯燥而单调呢?此处其实是一个绝妙的伏笔,而后文斯达尔采夫情感严重受到挫伤就是对开头一个很好的照应。如果这里多一句话一个词,都是后文一个累赘。可以说,这一处另人叫绝的简笔也是小说开头的精妙所在。

二、生动地描写呈现出了一个隐形而浓缩的社会,为小说人物的上场铺开了一个大的社会背景。

小说在强调了这个省城的艺术气息后,继续将论述引向更有说服力的证据,自然而然地引入了省诚里大家评价“顶有教养、顶有才气”的图尔金一家,从而拉开了小说的序幕。读过小说再看本文,你会发现他们一家人其实就是这个社会的缩影:图尔金本人是一个常常为慈善性的募捐举办业余公演的人,“常常”一词足以说明他的社会角色及他的这种夸张性的表演是非常频繁的,就是他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妻子是一个只写不发表小说却常爱在众人面前诵读表演的女人。这在后来斯达尔采夫第一次见到她时,与丈夫玩笑似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女儿是一个只会谈难度很大却不见得好听的钢琴练习曲又把婚恋到作一场演出的人。从这里不难看出,在第一段中提到的艺术形式全部吻合了城里人对所谓好得很的生活的标准。很微妙地暗示了这个家庭特殊的意义,一个当时社会形态极点化的缩影。

三、人物评价的错位表述尽显小说的社会主旨

用作者在小说中对一家人的评价就是:图尔金一家人殷勤好客,会怀着真诚和纯朴的心情,兴致勃勃地在客人面前显露各自的才能。注意,这个句子中的“真诚、纯朴”是“心情”,这很矛盾啊,这两个词通常是形容人固有不变的品质的,为什么这里却译成了心情,是错译了吗?不,我觉得这个词语用得相当微妙,心情可是一时的,而且从这句话里不难看出,这时的心情全是为了在客人面前显露各自才能。如果说真诚,他们的真诚都体现在了哪里了呢?

伊万诺夫娜对热切追求他的斯达尔采夫真诚吗?图尔金夫妇明明对斯达尔采夫有明显的好感,图尔金本人邀约斯达尔采夫才有了第一次他们两个的相识,妻子薇拉打着头疼病的旗号,才又一次给了斯达尔采夫第二次以致更多的接触伊万诺夫娜的理由。如果不是这样,工作繁重的斯达尔采夫怎么会有机会爱上她们的女儿。可是明知道斯达尔采夫的感情,他们却一味地纵容女儿戏弄并残酷地拒绝,他们非常享受这一切,并且乐于沉浸在这一切的表演中,这其实就是当时的俄国一种变态的社会发展阶段,不谈政治,不谈经济,只谈所谓的浮华又浮夸的社会艺术,说白了就是一种委靡的社会享乐思想的漫延。这在后文伊万诺夫娜重新诱惑斯达尔采夫的对话中可以隐讳的透露出来:现在,凡是年轻的小姐都弹钢琴,我也跟别人一样弹。我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我有那种弹钢琴的本事就如同我母亲有写小说的本事一样。这种艺术形式不是为了陶冶性情修炼身心,只为了哗众取宠而表演,与幸福与心灵的深刻毫无关系。这也正是为什么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到了这里之后,最终堕落成一个只嗅铜臭、凶暴冷漠、孤苦无味的胖子的主要原因。

四、变与不变的对比结尾,再次深化了小说的主旨,给人强烈的震撼与思考

小说的结尾叙述约内奇·斯达尔采夫的生活时说他过着枯燥无味的生活,他对什么事也不感兴趣。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又过了好几年。斯达尔采夫长得越发肥胖,满身脂肪,呼吸困难,喘不过气来。走路脑袋都往后仰了。“越发”一词我们可以想见他之前的相对消瘦。“他已经有一个田庄、两所城里的房子了,又看中了第三所房子。”此句说明之前他没有这些,物质也并不富足,也没有强烈的购房子的欲望,但他却能在开头的时候哼唱着快乐的歌。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并不是因为财富的积累而变得充实丰盈的。他变了,不仅没了快乐,而且还贪钱。还有,他一直单身。当别人对话中提到图尔金家的时候,记忆深处也只有那个时候他曾经爱着的图尔金家弹钢琴的女儿。显而易见,他进省城之前的他是快乐的,对美是充满追求的,总试图改变周围那些人不关心政治只贪图娱乐的现状,但最终他还是失败了。他没有改变社会,却被社会摄去了鲜活的灵魂,最终被变态的社会扭曲了人性。

相对他的变,图尔金一家人的不变更让人深思。小说这样写道:伊万·彼得罗维奇没有变老,一丁点儿都没变,仍旧爱说俏皮话、讲掌故。薇拉·约瑟福夫娜也仍旧兴致勃勃地朗诵她的小说给客人听,念得动人而朴实。科契克呢,天天弹钢琴,有时一连弹上四个钟头。她明显地变老了,常生病,年年秋天跟母亲一块儿上克里米亚去。伊万·彼得罗维奇送他们上车站,车一开,他就擦着眼泪,嚷道:“再会喽!”他挥动着他的手绢。“一丁点儿”“仍旧”“天天”三个词充分说明了图尔金一家人固执地坚守着他们表演式的生活,而人呢,却从没有因为这些坚持而改变分毫,伊万诺夫娜也没有因为音乐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总之,契诃夫的小说是经典,每研读一遍便有一遍的收获。明天继续,总觉得写点梳理不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