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与偏见】一个创业者的道白:这就是他的人生(黎智英)
五十年代卓贤五岁,随父母偷渡来香港。他是上海人,父母都是教师,到了香港没亲戚朋友找个歇脚地方都难,那时候逃难来香港的知识分子很多,学生反而少,教书的人等于没有手艺,生活非常拮据。父亲找不到工作,饥寒交迫下母亲做着些暧昧不明的事情,最少颠沛生活暂不用流离。歇阵脚喘啖气,神定气稳后,一表人才的父亲再展现风范,很快就在荃湾的中学找到了数学老师的工作,生活从此安定下来。但红祸一劫后已成惊弓之鸟,担心香港安居不长久,自己不能移民英美,却希望儿子有天能远走高飞。
他们决心给儿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惟有在家里自己教。母亲没工作,留在家里专注教阿卓中英数。母亲的英文不好,在上海学过些现在都忘了,于是看着字典跟他一齐学,后来他的英文反而是最好的。十二岁经教堂的爱尔兰神父介绍,他开始为难民补习英文,让他赚到足够金钱去看每一出新上画的西片学英语。电影灌输的知识和语言让他十六岁去应征导游时,面试的老板以为他是从美国回来的文艺青年,明知他的身份证是借来年纪其实不足也聘请了他。
不久,他证明是个了不起的导游。例如带游客去游览虎豹别墅,他在旅游车上先给他们讲述胡文虎的发迹故事,讲的都是传奇多于事实,但游客听得趣味盎然,到现场看实景时兴趣大增,他再解释建筑物的细节,令游客非常满意。这样不用啰嗦很快就看完了,可以让游客有多些时间看其他的景点。去到任何地方无论是观光或购物,他都先想好方法提升游客的兴趣,和让他们更高兴更方便更快捷做完。
十八岁遇到个美国游客说可以在荷李活电影界给他找到工作,看得电影多荷李活电影工作对他太吸引了,而且是到美国去啊!那人给他申请安排后,他想也不想跟着到了美国。他到美国后发觉那人对他另有企图,也没给他找到工作,他离开了。留落在美国无亲无故,幸好做旅游时积蓄了几百美元带在身上。捱过了徬徨日子后,在唐人街餐馆“福苑”做侍应。熟客早上来饮茶,他给他们泡茶后,就马上到厨房拿来他们一贯喜欢吃的点心,不用他们等阿婶的点心托盘行过。他深得熟客欢心,而且英文比唐人街的中国侍应好太多了,一年不到被升为captain。他表现出众,一天熟客黄先生对他说:“阿卓,做唐人餐馆没出色,不如另作打算。”他想再做旅游工作,熟客黄先生愿意支持打本。于是他在唐人街开办旅游公司,专做华人游客生意。但那时候中国和台湾都未开放,香港还未繁荣,哪来游客?做不到一年公司就倒闭了。
欠下一身债,以前“福苑”餐馆的经理介绍他到股票经纪行做后生,斟茶递水做杂务。一天进入经理房斟茶,经理以为唐人后生英文不好听不懂,没理他,继续讲电话叫他舅仔买Motorola 股票。他听了马上找熟客黄先生说,不如你借钱给我,我们一齐买些Motorola股票。 他们买了二万美元股票,一个月不到股票升了四成。他们乘胜追击用赚了的钱做margin一直加码,到最后他分到的钱,还了债后仍剩下二万美元。那是七十年代初的二万美元,他俨如发了达。
刚好“福苑”经理请寿宴,看到同台如熟客黄先生等算是揾到钱的华人,阿卓突然灵机一触想:留在美国我即使揾到钱,做到这些人一样也不过如此!不,我不仅要冲出唐人街,我要冲出美国!在美国我没有文化家庭背景,更没有社会人脉关系,俨如二等公民,我是无法出人头地的!父母不想他离开美国,鼓励他接受挑战。他说,不,这是整个社会制度的歧视和成见,我是抗拒不到的,我不要接受这无谓的挑战。我要的是令我事业成功的挑战,我要回香港发展。
但回去做什么呢?在股票公司做事有个好处,你知道什么是热门行业。他看到基金都在热捧科技股,知道科技前景好。他找到份微波炉零件公司的营业员工作,做了几年对科技零件行业有了认识和人脉,他与公司台湾来的技术人员合伙,到台湾开创科技零件加工厂。他管理生产,partner主理技术和营运。他将原来每个工人只做一个程序的流水作业,训练他们每人做两至三个程序来加速流程,同时实行两班制缩短生产周期。最后将原本二十八天的交货期缩短至十八天,让美国厂商提早收货,大大地削减了他们的生产周期。他的加工厂因此大受欢迎,更碰上科技零件制造业当时得令,他们做了五年工厂已很成功。但因为与伙伴意见不合,觉得这样下去不会有大发展,最后台湾合伙人找了另一位台湾投资者买了他的股份。
他可算是少年得志,做的不是rocket science,都是少少的创作,做导游、侍应、科技零件工厂和出口,每次都想些方法为顾客增值,就这么简单。他卖出股份收到一百多万美元,那时候他才二十八岁。父母劝他不如去读大学拿个学位有保障。他想也没想过保障这回事,他只想冒险创业,而且他早就想好了要做科技零件出口供应商。他看到当时的零件出口商太保守了,有机可乘。当时出口商只做一个地方科技零件生产出口,他看出这做法已经过时。美国人工愈来愈贵,美国厂商外判到其他国家生产零件已成大势。要因应美国厂商的需求,他想到协调和配合几个地方生产的零件(主要是台湾、日本和以色列三个地方的产品),然后在美国设个小工场,将这些零件装配好才交货给当地厂商。通常这些出口是用船运,但要协调好不同地方的零件同时到达,必须改用空运才得以控制。用空运运输费用是昂贵了,但他相信时间节省了差不多一个月,加上装配好的零件提供的方便,对厂商的价值远远大于空运超出的费用。这创新的做法果然大受美国厂商欢迎,他的出口事业如入无人之境大行其道,扩充神速,成功也神速。厂商非常欣赏他的创新,趁他公司发展潜力高,规模仍细小速速收购了它。这一次他拿到的不是现金而是厂商的股票。收购后他成为总公司管理层的一分子,他一直做到最近才退休,退休前十年他都是公司的总裁。
他没有根据父母的期望读大学,像他们一样做学者,因为他是个天生创业家,做着什么都有创新的冲动,从中得到的刺激和满足感便是他人生的意义。当他买Motorola股票赚到二万美元后,他再没有为金钱工作,他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创新,享受其中的困难、失败和成功。这才叫活着,他说。是,这就是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