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大千

书评 《尼罗河上的惨案》| 为什么女神总是嫁的不好?

2017-11-08  本文已影响11人  韩小叙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知行书话(关注免费拿好书资源)

在去以色列旅行重达10多斤满满当当的行李箱里,我见缝插针的塞了一本书,心想在往返20多个小时还附带时差的飞行中,如果实在睡不着还有个指望,又想着既然是kill time就选一本能读起来忘记时间的吧,嗯,书架上这本侦探小说,就它了!

之前看过《尼罗河上的惨案》改编的电影,非常经典的老片子,演员都是英国的老戏骨,很多人说这本书的声名鹊起是因为电影改编的成功,于是对书实在没抱太大的指望。

可看到最后的时候忽然发现,阿婆不甘心似的从100多年前穿越过来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像是说:年轻人你懂什么?那场戏固然经典,可我告诉你的是女神之死的血淋淋的事实!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如果你遇过真正的“女神”

现在“女神”一词常被滥用,直播平台里浓妆假睫女主播的叫“女神”,校园里富家华服的女学生叫“女神”,公司里自带冷气不容靠近的女同事叫“女神”……

在我说这些时,你可能嗤之以鼻说这叫什么女神,知书你也太偏颇了。是的,其实我还真没遇到过活着的女神,不过我猜想,真女神应该就是《尼罗河上的惨案》里女主角林内特的这种人吧。

她是一个典型的“白富美”,别人谈论她时说:

“不到21岁就身家几百万英镑(要知道那是1937年),外表完美无缺,还有一颗聪明的脑袋。”

“金钱买不到的,用微笑就可以买到,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永远品尝胜利的滋味……”

正常说来,年轻漂亮的女孩不该有钱,而有钱聪明的女孩又不该年轻漂亮,可她偏偏几乎拥有了世界上所有最美好的东西,年轻,漂亮,优雅,高贵,更重要的是,她将继承巨额财产,成为英国最有钱的女人。

实在是太气人了不是么?她的存在让人不禁抱怨世间的不公平,固然有人开放的欣赏她,可更多的人是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情看她的故事。她是话题女王,她的一举一动都是大家目光的焦点。她的迁居,她的订婚,她的言行都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她的蜜月旅行,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问讯纷纷暗自跑来,在埃及的尼罗河畔各自心怀鬼胎的跟她登上同一艘轮船,演绎了一场让大侦探波洛也一度束手无策的故事。

死的那一刻她也不明白,这一切源于她是“神”的部分

命运完美和世人的关注将林内特封以“神”的属性,成为“女神”,然而“女神”光是这些就够了吗?当然不行,女神,或者说神,区别我们常人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就是主宰”的自信。

女神知道自己的完美吗?

她当然知道,而且要比其他人都明白,于是她将自己置于超于凡人的崇高地位。她平易近人,哪怕是赤贫的朋友她也没有看不起,因为她不屑嫌贫爱富;她敢于突破阶层,明明有勋爵对她千依百顺,她却偏偏嫁了个穷小子,因为她不屑于嫁豪门,她自己就是豪门。

女神在乎关注吗?

她才不在乎呢,相反她很享受这种世界舞台中心的感觉,倒不是小家碧玉一朝成名后的爱慕虚荣,而是从生下来就在优越环境中自然滋生出来的“我就是中心”的理所当然,那是一种不论是否关注我,如何评论我,我都是对的蜜汁自信。

怀着这样的自信,她做着即使给别人带来痛苦却自认为理所应当的事,觉得那些人短暂的痛苦可以得到长久的快乐。

她毁人家园

为了修建带游泳池和意式花园的新庄园,她推倒重建小镇一半的房屋,还赶走了一个旧式社会中颇有影响力的老乡绅。小镇人颇为不满,而在琳内特看来,拆迁户住上了新房,干净整洁,有什么不好?

她横刀夺爱

她的好朋友她给自己未婚夫一份工作,这样他们便可以完婚。可当林内特看到这个阳光孩子气的大男孩后,便忘记了好朋友的嘱托,直接横刀夺爱并且闪婚。好朋友气不过一路幽灵似的跟着她们,林内特没觉得羞愧,反而觉得好朋友的报复是在无理取闹。

因为这样的自信,直到她死的那一刻也许她都不明白,她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大家这样恨她?

女神之死,是因为凡间不允许神的存在

读完整本书合上的那一霎,忽然觉得飞机上的冷气开的有点猛了,要不然我怎么会毛孔悚然?

表面上林内特女神是死于爱情的,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她躲过了情劫,她就可以渡过所有命劫吗?可以一如既往的享受完美的命运,或者众人瞩目的生活?

事实上即使不死于情杀,她也会死于其他谋杀,因为她太过完美,人们对他太过瞩目了。单是一个秘密的蜜月旅行,一艘游船上就都是与她相关的人,不论她是否认识,人们都怀揣着各种算计和心机来到她身边,每个人都有谋杀她的可能。

她躲过了情杀,也未必能躲过仇杀,还有贪她钱财的以及怕她察觉的种种谋杀,总之,她必须死。

这有点像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词“高大罂粟花综合征”,原意是说长得最高的花总会第一个被切掉,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掐尖”。知书开始以为这是我们中国人“枪打出头鸟”的中庸变体,可查了一下居然发现这词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意思是“一定要把最成功的人铲除掉”。

看来这种反智主义不是我们国产的,原来竟是人类的本能,细思极恐不是吗?你不能太优秀,不能太完美,不能太受瞩目,不能太坚持自我,否则就会被“掐尖”。你生而为人,必须安守“人”低如尘埃的本分,不要妄图向“神”靠近一步。

这就是在飞机上,阿婆从100多年前跑过来给我的那记响亮的耳光,然后告诉我的比谋杀案更加血淋淋的事实。

智慧的阿婆,洞察人性的阿婆,在那个女人只能相夫教子的年代,需要用多么大的勇气才能直面并接受并淡然道出这样的事实。

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

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与柯南·道尔齐名的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喜欢她的书迷们亲切的称她为“阿婆”,她的作品风靡世界,跨越阶层和种族让侦探小说迷们为之趋鹜。

她的惊世才华

她塑造的大侦探“波洛”是与“福尔摩斯”并驾齐驱的侦探人物,在她暮年即将封笔时,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许多西方报刊争相刊登了波洛的讣告。

法国总统戴高乐自称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迷”,英国皇太后玛丽也把读她的小说作为一种最好的享受。在玛丽王后80岁生日时,英国BBC电台为女王祝寿,玛丽女王指定要播出她的作品。

她的作品被译成103种文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1年的报告,她是当时世界上作品最畅销的作家。她的著作在102个国家出售。

她从26岁开始写作到85岁去世,出版了68部长篇侦探小说,21部短篇或中篇小说选集,18个剧本,1部自传,2部诗集等,销量突破20亿本,只有《圣经》与莎士比亚的著作在她之上。

她开创了侦探小说的“乡间别墅派”,即凶杀案发生在一个特定封闭的环境中,而凶手也是几个特定关系人之一。欧美甚至日本很多侦探作品到现在还是使用了这一模式。

由她小说改编的戏剧《捕鼠器》从搬上舞台的那一天起,便创造了连续上演五十余年(仅逢周日休息)从不间断、至今不衰的世界戏剧史上空前的纪录。

她的传奇失踪

阿婆生于1890年的英国贵族之家,她美丽端庄,善于倾听与观察,在她年轻时的照片上看来非常安静温柔,可实际上她是血里有风一身傲骨的奇女子。对比看老年时的照片,年轻时的骄矜和害羞褪去,可爱顽皮的阿婆,或慧黠的微笑或故作无辜的张望常让人忍俊不禁。

阿婆是有反骨的,这反骨不只是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成为世界的女王,更是一种不惧盛名所累说走就走的勇气与率性。由于她第一任丈夫的绝情出轨,饱受煎熬的阿婆终于决定要一次人间蒸发的自我解脱,而这场传奇的失踪案如同她的作品一样,精彩绝伦轰动世界。

1926年12月3日星期五晚,阿加莎上楼吻了睡梦中的女儿,就驾了她的黑色轿车离开了家,从此人间增发。

第二天,媒体各报对她的失踪作了报道之后,立即引起轰动。由于反响太过强烈,当时的内政大臣不得不施压命令警方尽快破案。就连世界三大侦探作家的另外两位——柯南•道尔和多萝西•利•塞耶斯也加入到寻找失踪女作家的行列。

柯南•道尔想从阿加莎遗弃的一只手套入手进行研究,塞耶斯则去考察她失踪的现场,后来还就此写出了犯罪小说《非常死亡》。

在寻找的过程中,她的车在她丈夫和情妇度周末的那家旅馆附近被发现,车上面盖了一层厚霜,车灯还亮着。车内有一本过期的驾驶证,一件裘皮大衣和一只小手提箱,里面放了两件衣服。

当志愿者们得知她丈夫长期以来对妻子不忠时,他们就把她的失踪怀疑到他头上。他家的电话暗地里被装了窃丨听丨器,他无论去到哪儿都有人跟踪他。最后她丈夫只能无奈的公开表示:“只要让我知道我的妻子在哪里,我乐意支付五百英镑”以洗脱自己,传闻和消息越来越轰动,却始终不见阿婆的踪影。

直到11天后,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哈罗盖特矿泉疗养地的水疗旅馆人们才见到阿婆。原来她在失踪的第二天早晨就住进了这家旅馆,可有趣的是,她登记的名字是与丈夫的情妇的姓——“特蕾莎•尼尔女士。

她神奇失踪的原因世人有诸多猜测,有人怀疑她是患上了一种名为“心因性迷睡”的病症,因而不知道自己做过什么;也有人怀疑这是她为了报复出轨的丈夫而设计的精妙的局。至今,这件失踪案依然是她“所创作的作品”里唯一未被破解的谜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