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吾师,塑师魂
“我再占用大家两分钟。”
“体育老师有事,这节课我们用来上数学。”
“没人举手?那我点名了啊。”
“整个年级你听听,就你们班声音最大。”
这些话语,至今想来都恍若昨日之语,让我不禁会心一笑。
曾经,我们坐在讲台之下聆听着老师的教诲,而今,我们马上又要站在讲台之上教导学生。些许惶恐,些许慌张,但我就如何为师早已有了答案。正如作家蔡崇达在《皮囊》里说所言“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那些曾教授过我的老师就已构成了答案本身。
(一)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有一扇为学生打开的打饭窗口一直在我心底,那是任校长为同学打饭的窗口。
从2004年开始的到我毕业那年,任校长亲自给学生打饭已逾十年。
当时文澜中学刚搬到现址,很多学生第一次体验到住校生活。“那么大点儿的孩子离开爸妈,一星期7天,有5个日夜在学校。我作为校长,应该多担点责任,多关心了解他们。”正如任继长校长所说,关心学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走到他们中间去,比如去食堂打饭,看看他们吃得好不好;比如,每周日在门口迎接到校的孩子……
我们都知道校长打饭分量最足,还总爱问:“这些够吃吗?要不要再加点?”其实,除了这句口头禅,任继长还会和学生聊两句:小到饭菜是不是合胃口,大到作业量多不多,老师有没有拖堂……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存在,他会马上解决。
受任校长感染,食堂里出现越来越多“教师义工”,有当年我的历史与政治老师、本年级组长、副校长薛莹。打饭,就这样从一个校长的个人行为,成了全校老师的集体行为。
从起初的不适应严厉的老师为我们打饭、加酱油,到被默默的感动,良师之词早已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二)
“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这是作者朱永新在《教育的奇迹》这本书的序言中的句子。
刚入小学时,我胆子很小,犹记得我第一次站上讲台是一句话都还没讲完就开始哭,面向全班进行一次公开讲话对我来讲应该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就连我自己都要放弃训练胆量时,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却没有放弃。她从上课经常鼓励我发言到之后给予我自己上一篇小学语文课文的机会,让从前在别人眼里那个爱哭胆小的女孩成长为大方自信的少年。那少年拥有一腔主动迎接挑战的热血,满怀自信,阔步前行。
教育,其实是一种唤醒。《心灵捕手》中兰博教授让威尔重拾自信,挖掘出少年威尔超越常人的数学天赋;《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为学生们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找到对生活的意义与激情;《放牛班的春天》帮助学生找回自信与勇气的马修,他真切地改变了一群学生的人生。带着微笑,用赞许、期待的目光去肯定、鼓励、信任学生的老师,或许是激励学生象山向上,甚至是改变学生人生轨迹的的力量源泉,也定将被学生终生铭记在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名言,表达了教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我们“感谢火焰带来光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是他们为我们照亮了前行之路,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正如电影《天之骄子》中说的,“一名真正伟大的教师没有什么可供名垂青史的。他的生命都用来影响到他人的人生轨迹中去”。当我们将多年前老师所讲授的知识都已经忘却的时候,我们所能够记得的东西,才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我们今日的成就与积淀,便是他们在我们心中播下的根所结出的果实。
希望往后,能有我的学生像我怀念我的老师们一样怀念我:
在这尚未离别的时候,悄悄地开始怀念;
怀念上课时因我们不争气而产生的焦急;
怀念清晨站在跑道上激励我们的身影;
怀念下你发试卷时那严肃认真的眼神;
怀念你的次次激励,甚至是批评斥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