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会面接待与日常
细枝末节
今天复习了,心理咨询的会面接待技术。感觉心理咨询室门手艺活儿,需要特别的细致,涉及到每一个细枝末节。
具体涉及到预约登记,追踪测评。预约时要初步了解来访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否愿意前来咨询。有不同的预约方式,可以面对面预约,电话预约,或者网上预约。
在预约时,需要让来访了解机构的情况,比如成立历史、专家团队、擅长的项目、售后服务;
咨询师的情况,咨询师的受训背景,资历和擅长的方面;咨询时间的长短,咨询的配合要求,长期短期中期的收费不同,价格差异。
细节就是这些小事,需要把这些小事都做好。最后,重复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说咨询师的姓名,时间地址和到达方式,然后联系好咨询师。
心理咨询也有售后服务。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不知道,还有专门的售后团队。
目的有表现出对来访者状况的持续关注,观察他前后变化的一些客观指标。在没有咨询师帮助的情况下,来访者自身的一些变化。
可以有一些方法,比如给来访者写信,了解他的情况,或者是发邮件写调查表。
如果是在咨询室内的话,可以推演。做出一些预演,看看,如果真的发生一些之前无法接受处理的情况,现在能不能处理?有没有真的改善?后期的效果是否可测?
心理咨询是门技术活,对每一个细节都有要求,都有标准。就像进入一家大公司,进去之前在面试时,可能考察百分之八九十的各方面能力,那进去之后发现,其实工作就是拧螺丝,或做一个螺丝钉。
有非常专业严格的流程,不需要多出任何一个无关的动作。刚才百度了一下,什么叫技术活?百度的解释是,需要一些方法、技巧和策略,才能完成的工作。
在看这本书之前,心理咨询对我来说,是一个未来的蓝图,一个要做的事情,是一朵天空飘着的云。
而岳晓东老师的这本《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把这朵天空飘的云,一点点、每一个水分子的拉到地面上,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心理咨询,需要注意什么?
细节到了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记录。这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工具书,就像我们拧螺丝,需要扳手,这个就是扳手。
今天要聊的是预约和追踪评测,到这里基本结束了,明天聊记录和整理工作。
不适与情绪
我写作一般是晚上睡醒之后,到起床工作之间。这段时间首先我刚睡醒,脑子很清楚,思路清晰,记忆也好,想要说什么,会可以完整清晰有逻辑地表达。
更容易有那些电光火石的灵感,会流畅地写出来,试过,比起其他时间,这个时间更有效率。
我始终认为,虽然我把时间卖出去了,在上班,但要把最好的时间留给自己。而在我看来,自己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大概就是刚睡醒的时候。
一般这段时间能持续两个小时,也就是在这两个小时,如果用来刷手机玩游戏,就相当于拿一块黄金去垫在桌子下面,防止桌子晃。
这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就是不应该拿来玩游戏,特别是这段时间。今天睡醒之后,我发现我的手指很痒,感觉就跟过敏了似的。
在此前,我有认真的问过我的学姐,为什么手指会痒,起这种水泡?有时可能是因为什么心理因素?或者病理原因是什么?
答案有两种,一个是因为焦虑,病理可能是真菌感染。在我手指一直痒的时候,我心里突然划过了一个观点:焦虑是人生常态。
又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在你的生命中,家人可能离开你,朋友可能离开你,爱人可能离开你,唯一不会离开你的就是疾病,它会和你伴随终生。
感觉焦虑会和我伴随终生,在接下来的人生路上,有焦虑陪我一起走,可能我不会太无聊,哈哈。
我的注意力集中用在手指上,感觉它在发热,它在痒,让我感觉很不舒服。也许我可以把应对焦虑的方法,用在这里,正念,让自己的思绪回到当下,不贪恋过往,不担忧未来。
体会自己现在的感受,手指发热的感觉,安静的看着,他发热、痒的感觉。把自己的注意力抽离出来,看着现在的手,有点蜕皮,起小泡的手。
允许自己放松,感受风吹过皮肤的感觉。我感觉很舒服。好像在给自己催眠,如果一个不了解的人看到这样的我,可能觉得我是个神经病。
我有种感觉,感觉每个人多少都是有些神经质的。
谢谢你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