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一夜满关山
(修改稿)
高适《塞上听吹笛》
【原文】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风吹一夜满关山【注释】
塞上: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
雪净:冰雪消融。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牧马还:牧马归来。一说指敌人被击退。
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戍楼:报警的烽火楼。
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风吹一夜满关山【意译】
荒凉的边塞,冰雪正在消融,最近的战事平静,没有了那种紧张气氛,突然让人放松下来,有些不适应。站在高楼上,我看见战士们从远处牧马而归,夕阳就在背后缓缓落下,那种景象让我屏住了呼吸,整个世界都似乎安静下来,时间停止了一般。只有那轮皎洁的月亮正在慢慢升起,银光照射在戍楼上,静静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适。可是这是边塞,不是温馨的家,安静地让人不知所措。
有人吹起了羌笛,婉转的音乐飘荡在戍楼之间,沐浴在月光之中的士兵们竖起耳朵静静地听,那曲深情的《梅花落》传送千里,似乎要回到家乡去,心也随着音乐飘动,想起家乡的那棵梅树,那个思念的人……恍惚间,音乐已经停了,眼前却是梅花片片飘落,一夜之间,花瓣随风落满了整个关山。
风吹一夜满关山【赏析】
题目“塞上听吹笛”,点明了地点,暗示战场,暗示背景。吹笛是他人,而自己在听笛,一是说明安静,二是说明心中有情,音乐往往和诗歌一样,有情才会去表达,所以吹笛之人和听笛之人都是内心涌动着情感,此诗一定有景有情。
第一句“雪净”,意味着冬天刚刚过去,一年结束,春天来临,补充了题目没说的时间。现在时间地点事件都齐了。“胡天牧马还”,“胡天”是胡地的天空,“牧马还”是动词,没有主语,我们可以设想是谁牧马回归呢?如果说是胡人,此时胡人和汉人的战争只是暂歇,胡人不可能这么悠闲地在此地牧马而返。汉人也不可能看见胡人如此悠闲牧马而还觉得景美,所以我觉得应该是汉人这边的战士们在牧马而归。“雪尽”也代表着战事暂时的停歇,战士们刚刚喘一口气歇下来,为了生活下去,汉人在这里也需要种田牧马生存下去,所以在这样一个傍晚,战士们在夕阳下牧马而归,而另一边月亮即将升起。
诗人一开始就描绘了一番塞外的静景,雪的消融,春天的即将来临,和牧马缓缓而归的场景,如同在家乡安适的生活一般,让诗人和读者都恍然间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在激战中人们是不会想别的,但是一旦暂时停歇了,而且看似胜利,可能有希望回去了,再加上这一番安适的美景忍不住让人内心开始想着家乡亲人了,思乡之情就出来了。
第二句“月明”,时间上的流逝出来了,刚刚是傍晚牧马而归,现在是夜晚,月亮高升。景物衔接紧密,这番静景在时间流动中缓缓变化着。而一说月亮,就暗示思乡,这在李白的“举头望明月”时就固定化了,这里依旧用了这个意象。“羌笛戍楼间”,笛声悠扬,在烽火楼之间传扬,依然离不开战争这个背景,使得音乐声里充满了幽怨,处处暗示战争使得无法回归的含义。“羌笛”也不是中原的乐器,是胡人的乐器,所以这里都在讲身处他乡,在讲思念。
诗歌的前两句时间空间上的挪移,展示了塞外战事停歇后的宁静环境,以景衬情,暗示下文即将描写的思乡之情。
第三句“梅花”,这里是双重含义,一是音乐是“梅花落”这个曲子,二是自然界中的梅花。诗人很巧妙,把两者结合了,音乐“梅花落”响起来,就像一朵朵梅花飘飞,有通感的手法,听觉变成视觉效果。而且还有更深一层意思,梅花是初春开放的,照应了前面的“雪净”,再次强调时间,强调思乡。
第四句“风吹一夜”,音乐响了一夜,想象中的梅花落了一夜,一夜无眠,因为思乡,安静的夜晚,幽怨的音乐,让人思绪万千。“风吹一夜满关山”,连接上一句,音乐完全画面化,看到梅花花瓣一片片随风飘落,铺满了整个关山。
这首诗好美,没有很低沉,是一种唯美感,有点像日本电影里描写的镜头,缓缓的静静的,有点伤感但又有点美感。最后两句是虚实结合,写音乐是实,写梅花是虚。音乐让人看到梅花的飘落,这种通感手法使得这句诗唯美极了,很容易想象那种画面,这句非常适合拍成电影。
有时候写人的感情,不一定要描写他流泪啊痛苦啊的镜头,其实写景,写这样静静的唯美的景会显得更加感人。
月流瓦老师打分:得分(35➕7➕0➖0)➕10➕10➕0,再加早交 ➕10,总分72分。
风吹一夜满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