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封建余孽吗
近读一文,文中大肆批判儒家是封建余孽。文章认为儒家学说的全部内容就是爱国忠君,培养顺民。文中说:“子孝于父,妻从于夫,臣忠于君,君权天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随子,这都是什么呀,这不纯粹就是没有思想的‘奴’吗”?
可以这么说,文章的作者对儒家学说缺乏充分的了解,所以才做出极端的批判。
首先,子孝于父,有什么问题?父母养育子女,培养子女,子女孝敬父母,有什么不应该?如果连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也没有,何谈其他的美德?
其次,妻从于夫,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确实对妇女不公平。但如果把时间拉回到三千年前,女子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她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随子,实际上是一种保护妇女的安排。随着制度的进步,教育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女子获得了私有财产的权力,可以从事以前只有男人才能胜任的工作,她们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这是可喜的现象,但你不能以今天的情势来判别古代。
第三,臣忠于君,有什么问题?臣子不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难道偷奸耍滑吗?儒家讲忠,忠的是道。孔子说:“以道事君,不从则止。”君主可忠则忠之,不可忠则忠于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后代儒家对孔孟之道的扭曲,并不是孔孟的思想。孟子讲“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路人,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主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因为孟子的这些话,朱元璋大发雷霆,差点把孟子赶出孔庙,后来叫人搞出个《孟子节文》,把孟子“大逆不道”的话全部删除。讲臣对君的绝对愚忠,这绝对不是孔孟之道,而且,有违于孔孟之道。孔孟对忠的定义,是心中有道,行事以道为依规,而不偏不倚。
图片来自网络第四,君权天授,这又有什么问题?天是什么?天是德的化身,善的化身,天创造万物,并使万物蓬勃生长,欣欣向荣,这不是德是什么,不是善是什么?所以,儒家讲君权天授,实际的意思是说,君的权力是天的授予,但天授予你这个权力不是让你来奴役、压迫人民的,而是让你代替天来服务人民的。如果君不能正确履行这个使命,天就会惩罚你,收回权力,也就是“天命转移”。孟子曾经赞赏周武王诛灭商纣的行为,认为这不仅不是以下犯上,反而是代天伐罪的正义事件。
天的意志是人民意志的反映,孟子引用《尚书》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而不是说,君权来自于天,就是绝对的,如果君主不按天德行事,人民随时会以天的名义推翻暴虐的君主。《易经·革卦》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商汤推翻夏桀,周武王推翻商纣,都是顺天应人之举。
当然,专制统治者会把自己美化,把自己打扮成天的唯一代言人,但从历史上看,他从来没有得逞过。因为天德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这是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第五,培养顺民有什么错?难道要培养暴民吗?孔孟之道培养的顺民,不是叫你顺权力,而是顺道义。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合身而取义者也。”孔子也说:“有杀生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在孔孟的思想里面,仁义是最高的价值,怎么能够舍弃仁义而迁就权力?
秦始皇建立集权专制之后,知识分子独立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为了生存下去,许多知识分子不得不扭曲自己的灵魂,违心的与统治者合作,以至于五体投地,高呼“吾皇圣明!”这是历史的大悲剧,并不是孔孟儒家的本义,我们对这些知识分子,应抱以同情,而不应把他们的思想行为等同于孔孟。其实,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之下,也做过大量利国利民的好事情。
第六,爱国忠君有什么错?难道不爱国,不忠君就对了?国有两个含义,一是故园之国,人对于生养自己的家园难道不应该热爱?二是政治之国,政治之国含义比较复杂,不同的时代受历史的局限有不同的认识。但有一个规律,能够保障人民权利的国受到人民的拥护,压迫人民的国受到唾弃和推翻。所以,爱国忠君是有条件的。
古代的国是统治者之国,民众并无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力。有学者批判中国人“奴”性深重,这种“奴”性,是麻木而已,因为他没机会参与,只好不管他,谁当皇帝就谁当皇帝,反正我管不着。这种冷漠对中华民族伤害很大,但这不是儒家的思想,儒家是主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
对于任何一种学说,要以它本来的理论来解说,而不可先立个偏见,再从这个偏见出发去找他的不是。儒家并非十全十美,但要抱着平和的心态,抱着历史的同情的态度,展现它原本的面目,为当代的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