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书评群读书樊登读书践行笔记

东方智慧——《中国哲学简史》

2019-04-05  本文已影响14人  Lyne_友谅仔
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会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同,为什么我们会有“杀身取义,舍身成仁”大丈夫气概?为什么又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生托杜鹃”的逍遥洒脱?还有“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的放荡和雅量?今天我们来翻开《中国哲学简史》,一同来探索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渊源。
东方智慧——《中国哲学简史》

柏拉图说:哲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中国哲学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中国人,让我们更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更加的自豪,更加文化自信,并且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内心更加笃定的屹立在世界之林。

这本哲学简史里面,儒家大概占了有一半,贯穿整个中国的历史,分别为:至圣先师孔子,理想主义的孟子,现实主义的荀子,形而上学的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宋明的理学和心学。

“诸子百家”,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巅峰。大概分为: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1、墨家出于游侠游侠,主张“非攻”“兼爱”。他认为,兼爱就是无区别,无分别心,主张天下所有的人都应该不分高低,彼此相爱,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

2、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主张利己主义。杨朱的基本思想‘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3、儒家的理想主义者流派:孟子---性善说,民贵君轻,浩然之气,明明德。

儒墨两家更根本的区别是:儒家认为人顺其本性,爱就有薄厚;而墨家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

4、名家,先秦称“名家”为“辩者”,源自诉讼专家。“白马非马”。名家的哲学揭示了形象之外的共相。

5、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的学说是以“太一”和“无有为常”作为宗旨。

“反者道之动”是最根本的万物主宰法则,也即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但是“极”的把握很关键。

6、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庄子提出“齐万物,一死生”。

得到相对的快乐,无拘无束没有压力不是“至乐”,只有对事物本性有更高的了解,顺应万物的本性,并充分自由发挥其特性,便可得到至乐。

7、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生来就有贪图享受的欲望,但人又生来就有智性,使人可以成善。他认同孟子说的,人皆可以成尧舜,只不过理由不同,这实际上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王阳明的性善说,是在每个人都有向善的趋势,是一种未然将然的趋势。

8、韩非子与法家,依靠的是两项权利原则:礼和刑。治国方面,他们认为君王只需掌握赏罚“二柄”,就可以统治官员和百姓。

9、儒家的形而上学---- 《易经》变化之道。

“中”与“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绪管理的最高境界

“庸”与“常” ,庸就是普通和寻常,如果不刻意觉察,我们只知道表面的寻常,甚至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惯性,却不去深究其重要性。“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庸”让我们活的明白,觉察,清明透亮,懂得自己生活的意义

“明”与“诚”,至善就是诚。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10、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段话,可以归结为一条,就是“修身”。“明明德”和“修身”是一回事。修身的法门是诚心,对自己诚实。慎独,自己与自己相处,不自欺。

东方智慧——《中国哲学简史》

上一篇讲了先秦的诸子百家思想,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下篇讲的是秦朝以后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基本上是儒释道的天下,再借鉴其他各家的思想,相互结合交融。

1、董仲舒,他把阴阳家的形而上的宇宙观和法家的赏罚和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外儒内法。

另外他认为,人之所以能与天地并列,靠的是文化和修养。

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新道家,这时期社会动荡,民众倾向于逃避政治迫害,道家思想就此兴盛起来。

结合崇尚理性的玄学

向秀和郭象,他们把“道”解释为“无”,不同于老庄“无以名之”的含义。他们认为,万物自然而在,万物自生。

结合豁达率性的风格

不依循别人的意旨,率性任情地生活,这种思想和生活方式乃是中国古人称为“风流”的实质。

这里面讲了很多竹林七贤的故事,甚是有趣。

庄子心目中的圣人是“以理化情”。‘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王戎这番话,正好说明了许多人为什么如此的多情善感。

3、佛教的传入

“中国佛学”对中国各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是指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哲学思想接触后的发展,比如中道宗与道家思想就有某些相似之处。它们互相作用,导致“禅宗”的兴起,它是佛学,但思想上又是中国的。

总的来说,大乘佛教在中国流传,对中国有两个巨大影响,一个是“宇宙心”,另一个是它在形而上学上使用的“负的方法”。

4、禅宗,禅宗的起源,无须在求助于传说中的达摩来充当中国禅宗的创始人。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慧能则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一个是渐宗一个是顿宗。

马祖与怀让禅师的磨砖做镜故事。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马祖由此而悟,乃拜怀让为师,这也是顿悟。修禅成佛的最好方法便是“不修之修”。人只要澄心凝思,一无滞着,以平常心做平常事,便是修持。

顿悟,如桶底子脱。但顿悟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5、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宋明理学,亦称为新儒学。经过更新的儒学有三个思想来源,第一个自然是儒家本身的思想。第二个来源是佛家思想,连同经由禅宗中介而来的道家思想。第三个思想来源,便是道教。

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6、更新的儒家:进入北宋更新的儒家分成两个不同的学派,分别以周敦颐的两个学生程颢和程颐两兄弟为创始人,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程颐和朱熹认为,我们所见的宇宙,不仅是“气”聚而生,还因为有它各自的“理”。花之所以为花,是因为它的“气”按照花的理而聚结,于是便成为花。叶也是如此。程颐还区别“形而上”和“形而下”,《易传》曾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程颐的说法,“理”是外在的,是客观存在的,人对“理”既不能增一分,也不能减一分。朱熹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理就有点像名家思想在里面,把性质从物体中抽捡出来。

朱熹在中国学术史上,被称为朱子。程颐开创的理学至朱熹而完成。他所创立的程朱理学哲学体系,直到19世纪末依然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

“格物”是为了从有形之物中提炼出“理”,理是抽象的,物是具体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格物”以“穷理”。稻盛和夫的干法应该就是格物的极致了,通过专注和发散两种思维模式。但理学不会有顿悟的感觉,而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发现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我认为西方那种把学科细分的做法是有利于理学发展的。

7、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陆王学派,或称心学。据说陆九渊和王守仁都经历了“顿悟”,从而确信他们的思想乃是真理。

朱熹支持程颐的说法,认为“性即是理”,而陆九渊却说:“心即是理”。朱熹认为现实世界包含两个世界,一个抽象的,一个具体的,在陆九渊看来,现实只包含心的世界。

陆九渊的心学只勾勒了一个轮廓,王守仁把心学发展完善。参见王阳明哲学。

中国哲学各派,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种倾向,即相信人自身的巨大潜力,在儒家,它是“万物之理,皆备于我”;在佛家,它是“一切众生,莫不是佛”;道家的天人合一。

东方智慧——《中国哲学简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