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的本性是什么?(玫瑰诗)

2018-04-09  本文已影响24人  大杜915

正念训练又叫观照。如何观照?先认真思考下面这首诗。

玫瑰

你正看着一朵玫瑰。

你是主体。

玫瑰是客体。

当下,你可曾发觉?

你身上有另外一样东西

同时在一旁“看着”玫瑰和你自己。

但是,它却不属于你的眼睛

问题

你正思考着一个问题

你是能思

问题是被思

当下,你可曾发觉?

你身上有另外一样东西

同时在一旁“看着”问题和你自己。

但是,它却不属于你的头脑

悲伤

你正承受着一段悲伤

你是能受

悲伤是被受

当下,你可曾发觉?

你身上有另外一样东西

同时在一旁“看着”悲伤和你自己。

但是,它却不属于你的心

宁静

你正经验着一种宁静

你是经验者

宁静是经验物

当下,你可曾发觉?

你身上有另外一样东西

同时在一旁“看着”宁静和你自己。

但是,它却不属于你的身体

这首诗歌据说是一位悟道者所留下。

(意识和信息,精神生命和物质生命)

一般人不会知道它在说什么,但会有一种“神秘”却又“似曾相识”的感觉。“神秘”感来自于头脑不能直接理解,“似曾相识”感来自于直觉。

一个禅宗的师父会轻易了解它,但他不会明确来解释它,因为这不是一个理解力的问题,不是你头脑聪不聪明的问题,而是一个感觉、直觉、意识敏感度和清澈度的问题。

相反,禅宗的师父十分吝啬语言,那是他们慈悲和智慧的一部分,他们不得已才说,而且大多只说当下可以说的话。他们这样做有一个很深的考虑:说了不该说的话,就是废话,会画蛇添足,你会迷失,这样反而会把佛法的精髓糟蹋。

禅,是佛法中的精华,却并不神秘,禅是什么?简单些就是:利用种种违反常理的手段迫使你脱离头脑,脱离一个狭窄的头脑意识,而让你体会“当下的觉性”,让你“顿悟”的一种手法。

观照,就是一种“体会当下觉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又是禅宗里面的精华,也是很多修行传统的精华,是一个“渐悟”的方法,但又是“顿悟”的基础。

观照是什么?说得好懂些,

观照是一个联系“主体”和“客体”,联系“头脑意识“和“当下觉性”的技巧。观照不需要外在的师父,是一个你自己可以去练习的技巧。

一般人在意识到、注意到一个事物的时候,由于受身体自然机能的限制,受头脑意识狭窄化、具体化、专注化的一个习惯机能限制,是一种“直线”式的意识,就是意识到“这个”,就意识不到“那个”;意识到“对方“,就意识不到

“自己”;意识到“世界”,就意识不到“我”。

智力发展得越高,这种“意识狭窄化”机能越明显。数学、哲学、科学都是一种头脑意识专注化、狭窄化的表现。数学中的“一”是数学的基础,它来自头脑意识的狭窄化,否则就创造不出“二”,整个数学大厦就无从建起。哲学中的“心”和“物”、“主体”和“客体”,不先用狭窄化的意识来预先界定概念,整个哲学就没法玩。科学中更甚,诸多结论一直都是“界定”、“突破”、“再界定”、“再突破”------。

它们整个游戏的基础来自于“头脑意识的专注和狭窄化”,反映在外在,就诞生出琳琅满目的“界定”、“概念”、“逻辑”、“定理”、“推断”、“结论”,然后“再推翻”、“再界定”,新一轮的循环再次开始。

然而,数学、哲学、科学这些东西,其究竟就是一种“头脑意识专注、狭窄化”的外化产物,离事物存在的真相差距很大,因为它们对事物本质的探究方法本身就是建立在一种人类“狭窄意识外化”的局限基础之上。

这个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界定”。通过“观照”,你可以很容易看到这个通过数学、哲学、科学永远无法看到的真相。

观照,一步完成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但可以分阶段来进行。因为人的“根器”(意识敏感度)参差不齐,以下方法不可能适合每一个人,但也许恰恰就适合你。

首先,当你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不要去专注它,而是把你的头脑意识有意识地转移到它旁边的事物,但并不转移眼睛。这样,你将能看到两个“相”,而且你可以在眼睛不动的情况下,把头脑意识在两个“相”之间以分别专注的方式自由切换。

再次,眼睛不动,把你的头脑意识向四周扩散,这样你会感觉到“很多相”,但不要去专注,那么它们就只是“一个相”。

然后,把“意识扩散”不断练习,就会逐渐形成自然,就是形成一种“看而不看”的自然习惯。当你对所有的“相”都达到一种“漠然”,

耐心而警觉地等待。有一天,就必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你并没有刻意去意识某样东西,但你很自然的就能意识到周围的一切东西,在能意识到“外在客体”的同时,也能意识到“我”,

意识到“主体”,甚至能很精细地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思维或情绪的生起和消退。

然后,当你甩不掉这个“自然扩散意识”的某一天,你就能明白:这个“自然扩散意识”压根就不是自己的。因为它很自然的、很微妙的就自动转换成了一个“觉知”,一个对周围和自身的整体“觉知”,它根本就不受控制,而是很牢固、实在和宽广的存在着。你能觉知到:这个“觉知”,不是它在我里面,而是我在它里面,它很宽广,坐、卧、行等活动中都是如此。

你需要耐心等待,在某个不可预知的时候,这个觉知会自动的“最后一跳”:这个“觉知”已经不属于头脑,因为它很宽广却不具体,很精微,而“我”又在它里面——这个“觉知”不就是这个“空间”、这个围绕着我的“空”所固有的觉性吗?

这个“觉知”自己的“一跳”就是开悟的起点。

随着“觉知”的逐步加深和“开悟”的更加敏感警觉,你也会更加清晰:那些所谓的“物质”是“空”的某种形式而已,它们不也是觉性吗?不就是一种“固态”的觉性吗?

到此,你会大笑:天哪,整个世界压根就是一个觉性啊,就是“一”啊,而且这个觉性压根从一开始就在,它一直都是如此。

这个觉性无形的部分,是“空间”,是“觉知”,有形的部分是“物”,是“被觉知”,但它们都是一个觉性。

以前自己头脑中的“意识”和身体中的“感觉”仅仅都是这个觉性为基础,然后被头脑或身体“狭窄化”以后,被头脑或身体再加工、具体化、幻化、甚至扭曲以后所表现出来的系列表层活动。

观照,此时就不是一个技巧了,因为你最终明白:这个觉性本来就会自己观照,花了那么多技巧,原来是为了清扫掉阻碍、遮盖它的东西,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你明白了吗?观照既是技巧也不是技巧,在未发现觉性之前,它是技巧;在找到觉性以后,它就不是了。因为它压根就是觉性本身,压根就是“空”所固有的,“空”一直在自己“观照”。

观照是“渐悟”,融入觉性,那个“合而为一”就是“顿悟”。智性上的理解观照,你最终会忘记它,你去坚持做它,你将真正融入它,你最终将很难再忘记它。因为观照超越头脑意识以后,就是觉知,就是你的本性,你已经找到你自己的本性。

你身上有另外一样东西,同时在一旁“看着”玫瑰和你自己。但是,它却不属于你的眼睛,它压根就属于你的本性。

这个“看着”,就是“觉知”,就是“觉性”,就是你的“本性”,就是“空”。但你在还未找到它以前,它就显得是“观照”,显得是一个技巧,显得是一种“渐悟”,显得是一个过程。

真实自性恰似:

为而无为

妙而无妙

还其本来

哑然失笑

(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