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6 读《三国机密》之感
前几日在kindle上看完了亲王的三国机密,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依托三国演义中记载的故事,展开了一幅关于三国的错综复杂、险象环生的势力倾轧图。
小说的主人公原名杨平,自幼被父亲杨俊寄养在温县司马防家。与司马家二公子司马懿是可以共患难的兄弟。一日父亲却突然赶到,说是要将他接去许都,接受曹操司空府的征辟。然而,杨平的人生,却在这场旅途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被太尉杨彪告知,自己竟是王美人的子嗣,汉献帝刘协的双胞胎弟弟。如今,天下军阀割据,天子又遭曹操禁锢,刘协希望与刘平一道,一在明,一在暗,匡扶汉室。然而,事与愿违,当刘平赶到宫中时,刘协已然重病故去。
不得已下,刘平只好代替哥哥,成为了汉天子,周旋在荀彧,郭嘉,贾诩,杨修,董承,曹操,袁绍等一干势力之间。依托官渡之战这样一个大乱局,寻求汉室光复的机会。
这本小说,对我而言,最触动人心的并非谋略,而是人心、人情。生逢乱世,要去追求什么,又该去坚守什么,成为了每个人心中的困惑。对于故去的刘协,他的追求就是汉室的光复,他的坚守怕也是如此。因而,他可以淡然地在生命的取舍上做出选择,不手软。他可以在死前立下遗志,让皇后伏寿在他死后为遗体去势,以掩护弟弟进宫。他也可以轻易地选择牺牲掉周围所有人,包括伏后的生命,来保全自己的存在。这样一个皇帝,是冷静的,是务实的。
而对于刘平呢,他不同于哥哥的果决冷酷,有了更多的所谓『妇人之仁』。他不忍对识破自己身份的老内侍张宇下杀手,没有办法对识破自己身份的议郎赵彦下杀手。甚至在最后,为了救出自己的兄弟司马懿,他不惜放弃了在官渡之战中最后的,借刀败曹的契机。老实说,这样的一个皇帝,确实显得太心慈手软了。刘平所想的,便是要在这乱世中,坚守自己所认定的那份王道,那份仁的王道。
纵然是完全不同的性格,但我想,刘平与刘协都会是合格的帝王。他们真正地,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汉室光复的目标。他们可能会有困惑,但绝不会动摇。
杨修在书中说的好,刘平选哪一种方式去做皇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自相矛盾,前后动摇。曾经驰骋中原的飞将军,吕温侯,虽然勇武,有着一方势力,却终因不清楚自己究竟要选择一条怎样的路,只是乱杀一气,丝毫没有前进一步,最后被曹操斩在白门楼下。认定了的事,就一定要去执行;认定了的品格,也一定要去践行。绝对不能中途动摇或是放弃。选择了刘协,就决不能在紧要关头心慈手软;选择了刘平,也决不能在外力压迫下就放弃掉自己的仁心所想要保护与守候的东西。
这本书里另一个让我颇为感动的角色便是伏后。非常欣赏。非常喜爱。
伏后是一个非常坚毅的女子,十四岁嫁给刘协,与夫君一道在各路诸侯间徘徊,在夹缝里尽力维持着汉室的存在。在刘协重病去世后,她一个人独自守在龙榻边,屏退所有的宫女和太监,孤零零地撑到了刘平被送进宫中,可以坐上天子之位。在与刘平交代完后,她又亲自持刀为亡夫去势,下令放火焚毁了亡夫的遗体以及整座宫殿。之后,她果断地执行着亡夫的命令,设局将自命不凡、可能危害大局的车骑将军董乘诛杀。努力地想让刘平继承刘协手中的王道。甚至在刘平拒绝接受哥哥的王道时,表现出种种不成熟时,绝望地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然而伏后,却也可以是一个柔软的女子。她慢慢地能从刘平的王道上感受到此前从未感受过的温情与关心。刘协为了光复可以选择舍弃掉伏后的性命,但刘平不行,他或许可以为了伏后舍弃掉光复的机会。这是一种情感的关怀。一种真实的温暖的情感。在天子带领百官耕田那日,刘平不假思索地抱着伏后避开刺客时,他的潜意识已经显露无疑。可能两个人之间存在的已经是一种亲情般的情感,一种对于对方的,无法磨灭的爱护、关切与忠诚。也许正因如此,刘平才会慢慢地接受『丈夫』这一个身份与角色,在官渡原野上涌起对远在许都的伏后的绵绵思念。而伏后,也才会在回想刘平在田垄上抱着自己躲开时,流露出动人的微笑;才会在刘平耳边呢喃,说要为他诞下一个皇子。
但我想,伏后在刘平面前可以慢慢地流露出柔软的一面,完全来源于刘平自己越发坚毅与成熟的心志。在这样一个男人这里,伏后感受到的是一份安全,一份依赖,一份让她强装的冷酷都慢慢被融化了的温暖。不禁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段话,也许男女相处真的就是强弱推进的磨合吧,一方强,一方会慢慢弱下去;而弱方慢慢强后,另一方可能会慢慢弱下去。
我看了书之后,总是念念不忘地想知道最后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可是打开网页一搜,得到的却是让心中一滞的郁闷与惋惜。根据史书,伏寿致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请他讨曹,书信却被曹操截获。曹操强令献帝废后并改立自己的女儿。他还派人当着献帝抓住了伏后将其毒杀,据说伏后还哭着乞求献帝,但献帝却只是长叹一声说,『我连自己还能活多久都不知道,又如何去救你?』 可叹,可哀。又有些庆幸《三国机密》只写到了官渡之战,让我还能对伏后这样一个女子的结局,勾勒一些美满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