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365天计划

309.知识植入

2017-07-14  本文已影响7人  科幻经典

知识就是树或者网络,它们之间的混沌联系塑造了变化纷繁的大千世界。像排列组合一样,人类探寻的知识和想要发展的科技都隐藏在这混沌之中,由宇宙法则衍生。我们做的并不是创造,而是寻找这种组合。

对于学习来说,就是研究因果之间的联系,如何到达这种特定的混沌状态。有很多东西是不能靠理论推出的,只能靠实验。例如爱迪生发明灯泡,使用了几千种材料。这种方法看似笨,却是根本。不可能每件事都可以像数学公式那样完美的推理出来。尤其是创造新的东西一定是靠实践。

那么我们人类学习是为了什么呢?掌握这种知识,实际也是经验。我们通常把知识分为科学和艺术。实际上科学是比较理论化的,而艺术是比较复杂的。艺术里面包含了很多个人经验,和暂时科学还不能理解的成分。

人类的经验,有的可以体系化,有的只是碎片化。虽然归根结底,这一切最终都可以用科学解释,但现在还达不到那种状态。

人类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多,这两两组合的数量越来越多,创造新的东西越来越需要多领域的综合。而人的知识是有限的,想想我们需要学习多少年,从幼儿园到博士。本科毕业需要学习3+9+3=15年,博士毕业需要15+3+2=20年。我们花费了20年时间才能达到专业领域入门,人的生命又有多少年呢。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光研究数学一项,就要耗费多少人一生的时间,也未必有所建树。

人本不需要用这么多时间来学习,或者说知识本来应该是可以植入的。

假设,每一个人类的孩子刚出生时,虽然他们的身体还未发育成熟,但是知识可以被后天植入。将一个芯片植入到孩子的大脑,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像顿悟般的感觉。这之后,他只要熟悉利用这些知识即可。

知识最本源的地方,是建立于人的感官。除了像数学和几何这样的纯理论的东西,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有一些实践的部分。这些部分也是需要孩子去掌握的。

我们要做的事有很多,可以帮助人类完成这一部史诗般的跨越。

第一,了解刚出生的孩子,在多大时候能建立起最基本的感官基础知识。包括视觉、听觉和身体动觉。了解这些感官基础知识共通的地方是什么。这些感官知识在大脑中是如何组织和编码的。

例如,我们看见一个红色的圆球,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出了这个感官形象。但是具体到大脑,它的编码是什么呢,它是如何让大脑意识到,原来这有个红色的圆球呢?随后这些知识又是如何组织成记忆的呢?

第二,如何进行芯片实验。芯片可以储存电子化知识。将它和大脑连接起来后,如何让大脑理解上面的知识。例如大脑原本已经理解了加法,如何让芯片中的乘法运算规则也被大脑所理解。例如大脑已经理解了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物体,如何让一门新的语言,关于这些知识的语言也被大脑所理解呢?

这就涉及到知识的电子化编码应该是类似大脑的方式被组织起来的,甚至它就是模拟了大脑的功能,作为一种电子神经元。但如果电子神经元的密度并没有人本身的大脑好呢?是否可以考虑完整的大脑克隆移植。学习了二十年的克隆大脑移植到新的人体中,这种伦理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如果电子神经元是高效高密度的,甚至超过了人的大脑,而且其中的知识也能被大脑所理解。那么知识的连接方式,与大脑的接口方式就能慢慢试验出来。

第三,即使能出现高效的电子神经元芯片。那么知识也不是能无限存储于其中的。总有个选择偏好。如何判断人的天赋呢?还是说靠随机分配?这样知识的分配是平等的么?如何让有天赋的人去植入相应领域的芯片呢?

第四,如何电子神经元可以被人理解,但是体形庞大。所有附加知识只能以超级计算机加人脑体外接口的方式实现。那么社会计算资源的分布又是如何决定呢?看了除了技术问题,还涉及到伦理和社会分配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